这是金融海啸余波不断的年代,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首次“破八”。
这是加速缩小东西差距的年代,2012年,两江新区GDP增长20.4%,创下内陆最快发展速度。
到2013年6月18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已历时三周年。
回首走过的岁月,两江新区不因身处逆境而彷徨,不因高山险阻而畏惧。始终怀揣梦想,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始终肩担重任,奋勇拼搏,引领增长。
疾风知劲草。
两江新区朝着中央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五个定位,大步向前。
破局:
危中寻机
将内陆开放引向深入
2012年,不是一个轻松的年份。
上半年,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面对严峻的形势,第三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反而从客观上推高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让本已深陷泥潭的世界经济遭受新的打击。
与上海浦东恰逢改革开放机遇,促使大量外资抢滩登陆;天津滨海面临结构调整契机,吸引众多国企牵手落户相比,2010年6月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似乎没能赶上一个好时候。
危机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危”中寻“机”,主动把握发展机遇。
2012年7月6日至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组织召开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之后,第一站就到两江新区考察调研。他强调,两江新区要牢牢把握功能定位,并提出五点具体希望,深情寄语两江新区赢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当好全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排头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到重庆工作后,也对两江新区发展寄予厚望。他在调研时希望两江新区要牢牢把握中央确定的“五个定位”,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实干,做大做强做优新区,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扩大开放,将是推动两江新区开发的“第一红利”。
内陆开放在全世界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只有美国的芝加哥、德国的鲁尔和印度的班加罗尔,但由于经济背景、制度差异等原因,这些地方的经验并不能完全照搬到中国。
经过科学调研和缜密思索,市委、市政府把两江新区建设与探索“内陆开放”之路紧密结合。决策层认为,随着交通提速、物流成本下降,以物理距离来确定区位优势的状况正在改变,内陆地区完全可以依靠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政策环境打造“价值洼地”,承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变成开放的前沿。
市长黄奇帆挂帅成立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着眼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培育物流、信息、保税、金融、会展五大开放平台。
副市长,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凌月明说,随着这五大平台在过去一年中相继成型,两江新区内陆开放门户效应也得以初步凸现:
2012年,两江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13.41亿美元,增长200%,增速大大高于国内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6.2%。今年第一季度,新区出口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43.65亿美元,同比增长65.9%,其中出口30.68亿美元,增长92.4%。
两江新区成立之初,世界500强企业仅有54家,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118家,翻了一番。凌月明还介绍说,今年以来,两江新区迎来了美国GE、日本NEC等又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企业考察投资、签约合作、项目开工,新区正成为世界产业西进、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平台。
筑巢:
百日会战
建成现代新型城市框架
两江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堪比当年的“深圳速度”。就连新区内的原住民也说不清方向,指不对道路:因为变化太快,一天一个样。
2012年12月4日,家住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的李世菊,花1小时乘车,到江北观音桥走了几天亲戚。12月9日回家,则只花了40分钟,走的路也和去的时候不一样了。
原来,就在李世菊走亲戚的这几天里,水土高新园的云汉大道完成了近5公里路面铺设,让水土高新园通往主城核心区的时间由以往的近1小时,缩短为半小时。
这样的速度,在两江新区随处可见。
3天宝钢车轮上亿元项目完成注册登记;26天办结博腾项目土地出让;40天打通一条连接民生项目的“大动脉”寨子路;40天推平7500亩荒山迎接云计算;45天干成240天的事,华渝机电产业项目入驻……两江新区建设铺开面积相当于1/4的重庆主城,创造了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新纪录。
高速运转的背后,离不开高效工作的支撑和建设者辛勤的汗水。
两江新区成立以来,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机制举措。比如在行政管理上,采取“1+3+3+3”管理运行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尝试设立“财政金库”增强新区资金统筹。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新区行政上“综合力矩最大,摩擦系数最小,见效时间最快”;经济上拥有较为独立的财政支配权,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两江新区还有一只“敢打硬仗”的开发团队。水土高新园开发项目部来自四川合江县的硕士研究生王国峰,长期坚守在施工第一线,没有星期天的概念,其妻好几次从四川来园区探望他,他都没有时间陪一陪;27岁的赵永锋在监管部干了5年,他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春节7天,他只是象征性地休息了2天,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正因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近两年,随着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或竣工,两江新区这个本只存在于概念中的模糊身影,渐渐浸润到了普通市民的实际生活中。
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介绍,去年以来,两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三个百日会战”,整个2012年两江新区共投入406.8亿元,完成了包括中央公园、两路换乘枢纽在内的4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个新区已由设立之前的“不毛之地”变为了具备现代新型城市框架的国家级新区。
引凤:
垂直整合
每个产业都有龙头带动
2008年由美国席卷全球金融海啸,让世界经济蒙受灾难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美国金融行业的强大。
而今,重庆也有了这样的产业,如果重庆笔电产业得了“感冒”,整个世界的笔电市场都将跟着打喷嚏。
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一组数据,2012年,重庆生产笔记本电脑4200万台,全球每五台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而作为重庆造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基地,两江新区笔电企业今年一季度,实现笔记本电脑产量361.28万台,增长59.3%,全年笔电订单达到2000万台,比去年翻了番。
重庆笔记本电脑产业取得的骄人战绩,是两江新区众多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两江新区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以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开放型工业结构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产业集群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在“垂直整合”效应下,产业链上下游大批企业纷纷跟进,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在两江新区发挥到极致。
以汽车产业为例,两江新区在引进长安股份、长安福特马自达、力帆、上汽依维柯红岩等6家整车企业后,吸引配套企业不费吹灰之力。如新区只用113天便成功引进韩泰轮胎。韩泰轮胎负责人在谈到为何投资两江新区时表示,非常看重这里的汽车产业,把握住两江,就等同于把握住了整个西部市场。
再看“横空出世”的通用航空产业,经过多轮磋商谈判,瑞士皮拉图斯公司决定将其中国公司总部、生产基地、维修基地、交付中心布局两江新区,随后还将带领其零部件制造商登陆两江,成为“整机+零部件”垂直整合的又一成功案例。
地区想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为引进知名大企业,很多地方不惜自降门槛。而在两江新区,门槛非但不降,反而提高。如,入驻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重庆空港工业园区的企业,产出强度不低于200亿元/平方公里(1333万元/亩);入驻水土高新园的企业,产出强度不低于150亿元/平方公里(1000万元/亩)……
这样的高标准,将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据统计,至今已约有200多家企业在两江新区吃了“闭门羹”,其中包括环保排放方面不符合要求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由此带来的成效,经济指标就是最好的说明:2012年,GDP总量1476.22亿元,增长20.4%,实现连续三年GDP增长超过20%。同时,2012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融合:
产城一体
城乡统筹共谱和谐新曲
生活在诗情画意般的城镇,步行三五分钟就可到达工作岗位;产业园区内,超市、公园、医院一应俱全……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两江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
汽车沿着双向8车道的两江大道往东行驶,道路两旁大树林立。在大道尽头,就是位于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的“和合家园”安置房小区。“和合家园”是两江新区为“农转城”人员量身定做的安置房,这种安置房具有“一改六好”的特质:“一改”即改划拨地为出让地,房主可不受5年限制,随时出售产权;“六好”即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
在“和合家园”小区门口,记者碰上正在散步的余国义。今年48岁的他原本是龙兴镇寨子村的农民,一家人以种粮为生。去年7月,他一家5口人搬进了“和合家园”,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和余国义一样入住“和合家园”的,一共有1.5万名当地的“农转城”居民。为确保“农转城”人员失地不失业,龙兴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协商,让入驻企业承诺,拿出其中15%的就业岗位来聘用当地“农转城”人员。同时,通过开发拉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满足了部分人员就业需要。
“和合家园”只是两江新区产城融合推进城乡统筹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两江新区已经形成了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凌月明说,两江新区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没有城乡的全面发展,两江新区就无法承载起内陆开放门户的重任,也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两江新区将自始至终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并在发展中关注民生发展。
两江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将公租房选址建设靠近产业聚集区,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业”成为市民和产业人才,打造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并有示范价值的产城融合推进城乡统筹之路。
对城乡统筹的投入,也将得到回馈。高素质产业人才对新区发展意义重大,公租房建设不但解决了产业人才的安居问题,也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社会发展成本,公租房建设正成为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两江新区的重要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