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亨利,巴西人,在重庆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在渝感言
来重庆本想只是做一次旅行,没想到我在这里却找到了新的人生和新的生活。
西方国家的不少年轻人,毕业后工作前,会进行一次长期的旅行,或长时间去参与志愿者的工作。这种经历被称为间隔年(gap year)。
留着“莫西干头”的帅气小伙亨利,在巴西念了两年大学后休学一年,开始了他的“间隔年”。
目的地:重庆。
“来之前,我用谷歌搜了搜重庆,发现还不错”
中国,在很多西方人心中,是个神秘且值得探究的国家。
亨利也是如此认为,尤其对处在西部内陆的重庆,他更是一无所知。“来之前,我用谷歌搜了搜,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饮食很疯狂。”
去年6月17日,他从南半球飞至北半球抵达重庆,并通过中介,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
刚开始,他对两件事很焦虑。
一是他在巴西学的是土木工程,教书的经验几乎为零,“我怕公司不喜欢我,让我回国。”
二是公司把他的国籍改成了美国,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我不能和大家分享我在家乡的种种美好。”这也是他初到重庆后,最不适应的一点。
不过,亨利笑称,他自有适应异国生活的妙招。
通过“搭飞白”,他结识了不少朋友
到重庆的第一天,亨利就去逛了解放碑。
“这天我认识了很多人,虽然一句中文都不会。”谈及此,他的表情有些自豪。原来,热情开朗的他最喜欢用“搭飞白”的方式来结交朋友。如果有重庆人来跟他“搭讪”,他也会热情地回应。“我在重庆的大部分朋友都是这么交往来的。”
“我和他在健身房认识的。”他的一位重庆朋友说,亨利曾在一家健身房兼职当教练,他则是学员。“亨利很友善,而且非常喜欢聊天。聊多了,我们就熟识了。”
尽管身处异乡,亨利却丝毫不担心语言不通造成的障碍。一次,打完篮球后,亨利和新朋友、老朋友一起去吃火锅。在座的没几个人会讲英语,但亨利却和他们畅快地交流,“因为我们手机上都有翻译软件”,他举着手机笑着说,那天他们一群人就一边吃一边通过手机翻译进行交流,“很开心!”
在他眼中,不少重庆人都很热心。
除了在问路时会得到热情的指引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亨利也得到过重庆人的帮助。
上班第一天,他捏着10元钱去坐公交车。看着其他乘客纷纷打卡上车,亨利愣住了:“我没有零钱,更没有公交卡。”这时,正在车门前进退两难的他,被身后一位重庆人“解救”——“他主动帮我打了卡。”在亨利看来,重庆人很友善。
第一次见到火锅,他以为这是一锅番茄汤
由于喜欢和人交流,亨利来重庆一周后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对吃的东西。
“当时,我以为那是一锅红红的番茄汤,因为我的家乡就有类似的番茄汤。”说到第一次吃火锅,他还闹了笑话:正当他打算盛一碗喝时,朋友迅速阻止了他——“他们说,这其实是一锅红油,叫hot pot(火锅)。”
虽然有些辣,但亨利迅速爱上了火锅。“我最喜欢烫藕片,这种菜以前根本没见过,是中国特色,没想到这么好吃。”
在重庆待的时间长了,他愈加适应这里的生活,甚至还学会了不少中文和几句重庆话,“要得、好嘛。”他一一演示。可是,离别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我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来重庆工作,但两年后,我大学毕业了,我一定会找机会回来看看。”言语中满是不舍,在他心中,原本这只是偶然间来重庆的一次间隔年,“没想到,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人生和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