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7日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结果,列举了三峡工程建设六大成效。该结果显示,三峡工程由于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以及建设初期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中存在五方面问题。
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相关要求和国务院部署,审计署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对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
按照三峡集团公司等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三峡工程财务决算总金额2078.73亿元,后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发现多计投资7.55亿元,少计成本1.58亿元,调整后为2072.76亿元。其中:枢纽工程871.95亿元,输变电工程344.28亿元,移民资金856.53亿元。
审计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投资控制有效,静态投资控制在批复概算内,实际投资完成额控制在测算的动态投资范围内,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总体规范,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基本真实合规。但审计也发现五方面问题(见图表)。截至2012年11月底,审计发现的问题已全部整改。
本次审计还发现涉嫌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35件,涉及金额1.13亿元,已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有11人被追究责任,其余案件线索正在查处中。
背后的故事
为何现场审计 结束一年后才公告?
记者从审计署了解到,2012年2月底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署对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对照以前历次审计结果进行核实汇总,并提出了初步审计报告。
由于此次审计为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涉及数据的比对和调整,为此,审计署于2012年6月向三峡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三峡办发出审计整改工作通知书,要求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完善相关内控制度。
根据整改通知书的要求,上述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改工作。至2012年11月底,审计发现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审计署根据整改情况,又对审计报告内容进行了补充。
2013年初,审计署向国务院报送《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报告》,并转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档案装满一辆依维柯
三峡枢纽工程工期长达18年,累计各类图纸、结算资料、过程资料、变更资料、计算资料、审批资料、招评标资料等不计其数,被审计单位总共提供了3.4万份资料,足足堆了两个房间。
即便如此,由于一些临时工程1993年就已开工建设,要很快找到全部早期档案资料是一件很难的事。为此,审计人员想方设法,找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找当事人,最后除极个别资料外基本保障了审计工作需要。
“为了确保国家机密和审计内容不外泄,审计组每个人都签订了保密责任承诺书。”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一处处长宋晖告诉记者,2011年底,全部审计档案整整装满了一辆依维柯车,在专人保护下,由湖北宜昌审计现场运至北京。
用上探地雷达
据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副司长周晖介绍,工程量大,专业性强,是这次审计面临的挑战之一。为此,审计署专门从中央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了近300名熟悉水电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备。
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员办事处在对三峡移民资金进行决算审计时,针对移民工程中隧道等隐蔽工程的混凝土厚度、施工规范性等审计工作的难点,运用探地雷达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并将施工设计图纸导入工程制图软件计算出设计的工程量,与检测机构报告的数据比对寻找差异,以此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要求施工、是否存在施工用料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