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新县城其实是建在汉代的古墓群之上。”日前,有着数十年考古经验的丰都县文物管理所前所长李国洪向记者感叹,在“鬼城”丰都的地下,有许多神奇的死亡密码。
李国洪口中的汉代的古墓群,就是国内目前已知的最大汉墓群——汇南墓群,经过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已出土文物10万余件,其时代从西汉早期到南朝晚期,大致延续600余年。日前,汇南墓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对人们解读丰都的前世今生补充了新的人文和历史意义。
新“鬼城”建在古墓上
1958年,长江流域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在丰都首次发现汉代墓葬,由于技术等原因,发现的墓葬并不多。
上世纪90年代,丰都旧城逐渐淹没在长江水下,丰都新城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动工。与此同时,汉代墓葬也大规模地浮出水面。文物工作者们在文物调查中发现,汉代至六朝古墓葬分布在三合镇沿江8平方公里区域内的23个海拔165—246米的低丘上,有汉代至六朝古墓葬约1000余座。
李国洪说,在这23个低丘半米深的土层下,就是层层叠叠的汉墓。
那么,为何要把丰都新县城选址在汉墓群上呢?李国洪解释,当时,丰都新县城本有三个选址地,分别是镇江镇的杜家坝、名山镇的新城乡和汇南汉墓群所在的三合镇。而三合镇地下有大量的花岗岩和侏罗系的砂岩交结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地质构造,最终成为新县城的落脚之处。
典型的古代公墓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汇南汉墓群既分散又相对集中,背山临江,墓地与墓地之间排列整齐、距离不远,显示了这些墓葬主人身份的一致性和宗族性。
“丰都两朝至汉朝的墓葬规模均不大,其中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不多,质量也一般,显示了这些墓葬主人的地位不高,应该属于一般平民或自耕农民。”考古专家王力军在他撰写的《丰都地区两汉——南朝墓葬的初步研究》中如此写道。
对此,李国洪也表示认同,“从墓群里出土的文物中发现,陶器多,青铜器少,这也证明了墓葬的主人多是当时的平民百姓,还带有少量的中小地主阶层。”他解释,在汉朝,平民的随葬品以陶器居多,富贵人家以青铜器居多,由此可判断,汇南汉墓群所在地,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公共墓地,这些平民墓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埋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