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选择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我相信,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改变。”林安说,事实上,“绿色”和“低碳”不是豪华和奢侈的代名词,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去获取。
林安是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气候变化及能源领事,重庆是他生活了两年的新家。
梦想在重庆落地
来重庆之前,林安就已经对中国很了解。
2005年,林安来到扬州大学学习,江南水乡的“中国味”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图,深深浸染了他。之后,林安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想再次回到中国。”林安说的是“回到”,这个英国人已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来重庆之前,他最近一次“回到”中国,是2009年。
“当时我花了一学期的时间在兰州大学学习中文。在那之前,我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学期。我希望能在这个我喜爱的国家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注气候变化和管理我们有限的资源,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做好这两件事情,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既重要又有益。”林安说,他来重庆工作就是做这两件事情。
成中英合作“中间人”
中国人口众多、发展迅速、资源压力大。要在实现低碳增长的同时维护能源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林安说,很高兴的是,现在中国在各地区、各领域做了大量大胆且具创新性的工作。“中国并不是独自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家乡英国,也要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工业效率、可持续的交通发展、可再生能源及碳交易等问题。”他认为,在这些领域,中英双方可以共享知识、技术和经验,而且这种共享不仅仅是互利,更是一种必要。他很有幸成为推动双方合作的“中间人”。
比如,“因山地原因,重庆没有宽阔的道路,拥堵较为严重,尤其是出行高峰期。”林安说,伴随这个问题出现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增加。
在这点上,伦敦也存在挑战。林安说,伦敦是一座街道布局规范的老城,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多建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已有150年历史的地铁,每年依旧要运载10亿人次。因此,对地铁的持续投资和有效操作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他介绍说,为了提高世界上最早地铁的服务容量和质量,伦敦政府投资158亿英镑建设了一条连接首都东西两个方向的地铁。“这是欧洲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此外,为了控制碳排放,伦敦政府还划定了低排量区,同时收缴拥堵罚款,阻止脏车进入城中心。正在建设的伦敦市公众充电站网络,会让每个伦敦人能够在距离自己不到1英里的地方内就找到电动车充电点……这些举措的结果是,近年来,伦敦乘公车出游的人增长了60%,骑自行车游览的人增长了66%,乘列车出游的人增长了42%,自己开车出游的人减少了13%……
他认为,“这些有效的措施中,一定有适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倡导
“我个人而言,在重庆选择居住地点,主要是看住房是否靠近地铁或轻轨。”林安说,“我很高兴自己住在离一号线地铁站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地方。从我居住的地方坐地铁,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上班地点。”
他说,重庆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庞大的规划,但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化,要确保足够的容量和正确的线路并不容易,但只有坚持做好这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地铁出行。
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件小事,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坚持”。
“有一次,我去钓鱼城游览,然后去了涞滩。当时我正在公园里拍照片,有个当地人上前来给我讲公园和附近的庙的背景。我最初只能听懂一点点,但他坚持表达,并渐渐地把表述调整到了我能听懂的简单程度……”林安说,这件事情让他觉得,坚持是有意义的,“我最后听懂了他说的内容,我佩服他的坚持。我想,如果我们把对环境有改变的小事坚持下去,也是有意义的。”
林安说,希望大家买冰箱、电视机、房子等大物件的时候,多考虑自己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很多物件都有能耗标识,我们有能力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消费者,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碳排放量,从长远考虑,也是为自己省钱。”
林安很爱运动,运动方式也很“低碳”。“我来重庆后一直在踢足球和打壁球。我也喜欢乒乓球,但在重庆还没打过——如果有人想和我比赛,请和我联系。有更多时间的时候,我喜欢去乡村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