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就是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3周岁生日,短短三年时间,两江新区从一个学步的婴儿迅速成长为活力四射的青年,经济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重要指标不断刷新,让两江新区成为全球投资中西部的重要目的地,内陆发展的新引擎,连续三年GDP增长速度超过20%,增速超过浦东和滨海,正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焦点地区,中国发展战略转型的热点区域,备受境内外投资者关注。
在6月18日迎来三周岁生日之际,华龙网记者与你一起梳理两江新区的三年成长史,一起探寻这些数字背后的“秘密”。
两江速度:
离家40天 回来多出一条路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正式诞生。
刚成立之初的两江新区是什么模样?事隔三年,两江新区的原住民几乎快要忘了,“变化太快,基本上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2010年11月下旬,两江新区龙兴镇寨子村村民杨秀明离家办事,2011年元旦节,当他走到家门口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房前的荒坡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不可思议!”杨秀明喃喃自语,他只离开家40天,这次回来竟差点不认识。
这条出现在杨秀明家门口的大道,是新区龙兴园区大动脉——寨子路。“接到任务时,没有设计、没有道路线形、没有标高、也没有设计人员。”龙兴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道,接到修路任务的当天,寨子村干部就和公司人员聚到寨子村村支书家里,凭着一张规划图,连夜设计,完成了寨子路的设计图。40天后,这条长1.86千米,宽44米的大路横在了刚回家的杨秀明眼前。
这样的速度,在两江新区成立后,随处可见。3天宝钢车轮上亿元项目完成注册登记;26天办结博腾项目土地出让;40天打通一条连接民生项目的“大动脉”寨子路;40天推平7500亩荒山迎接云计算;45天干成240天的事,华渝机电产业项目入驻;60天完成“太平洋”电信项目“牵手”……两江新区建设铺开面积相当于四分之一的重庆主城,创造了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新纪录。
高速运转的背后,离不开高效工作的支撑。据悉,两江新区成立以来,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创新机制举措。比如在行政管理上,采取“1+3+3+3”管理运行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尝试设立“财政金库”增强新区资金统筹。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新区行政上“综合力矩最大,摩擦系数最小,见效时间最快”;经济上拥有较为独立的财政支配权,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两江热度:
200多家企业吃“闭门羹” 11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5月27日11时45分,两江新区管委会B座6楼产业发展部办公室,临近午饭时间,工作人员却依然忙碌。
“下午有个投资商要来,最新的数据可以给他们看。”唐浩一边挂电话,一边确认材料。座机刚挂,手机又响起来:“两江新区对产出强度的要求是硬指标,这个没法改……”手机还没接完,座机再次响起来,这一幕,在产业发展部员工看来很平常——近年来,想进驻两江新区的国内外大企业太多,最忙的时候,他们一个人一天就会接到不下50个咨询电话。
地区想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为引进知名大企业,很多地方不惜自降门槛。而在两江新区,门槛非但不降,反而提高。据两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在招商环节提出入驻标准,优化入驻企业质量。比如,入驻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重庆空港工业园区的企业,产出强度不低于200亿元/km2(1333万元/亩);入驻水土高新园的企业,产出强度不低于150亿元/km2(1000万元/亩);入驻鱼复、龙兴工业园的企业,产出强度不低于100亿元/km2(约670万元/亩)。
这样的高标准,将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据统计,至今约有200多家企业在两江新区吃“闭门羹”,其中包括环保排放方面不符合要求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尽管如此,跨国大企业投资两江新区的热情却并未减弱。截至今年4月底,两江新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8家,较成立之初的54家,翻了一番。这118家世界500强中,有25家来自北美;20家来自欧洲;19家来自日韩;9家来自港澳台地区。涉及汽车、电子信息、云计算、装备制造、航空、医药和金融、物流等重点产业。
5月15日,世界500强企业——加拿大麦格纳国际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卡斯马汽车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斯马),在两江新区北碚蔡家组团投产。在此之前,几乎每个月,在两江新区都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签约、入驻、投产的消息。
“这些数字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两江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引擎。”两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两江新区产业招商以“垂直整合、集群发展”为思路,引进大的行业龙头,产业链上的下游企业,就会跟着进来,而随着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跨国企业要想布局西部,两江新区就会成为必争之地。
两江力度:
“重庆造”占领国际市场 GDP连续三年增幅超20%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著名的“蝴蝶效应”。而今,重庆笔电制造业要是发生什么风吹草动,整个世界的笔电销售市场,也将受到影响。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一组数据,2012年,重庆生产笔记本电脑4200万台,全球每五台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而作为重庆造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基地,两江新区笔电企业今年一季度,实现笔记本电脑产量361.28万台,增长59.3%,全年笔电订单达到2000万台,比去年翻番。
“重庆造”笔记本取得的骄人战绩,是两江新区众多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两江新区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以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航空、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其中,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世界知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产业链上下游大批企业纷纷跟进。
由此带来的成效,经济指标就是最好的说明:2010年,两江新区实现GDP总量1055亿,增长23%;2011年,新区GDP总量达到1300亿元,增长23%;2012年,GDP总量1476.22亿元,增长20.4%。实现连续三年GDP增长超过20%,同时,2012年新区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两江新区的高速增长,正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其作为内陆开放桥头堡、区域发展新引擎的效应正在显现。
两江新区三周年大事记(摘录)
■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正式诞生。
■ 2010年12月1日,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品牌——宏碁中国大陆第二营运总部和制造基地落户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认为,IT产业崛起,正让重庆这座老工业城市实现“华丽转身”,实现产业结构换代升级,IT产业的发展,也将极大地提升重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 2011年3月2日,亚太地区最大的独立电信服务提供商、亚洲最大的私营海底光缆营运者——PACNET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太平洋电信大中华区最大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两江新区。这标志着在重庆两江新区将建成太平洋电信在西南的首个世界级数据中心。重庆市市长黄奇帆随后的项目开工仪式上表示,今后10年,整个世界进入了‘云计算’时代,重庆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 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明确提出“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中央在国家重大规划中,把两江新区放在了更加核心的战略区位上。
■ 2012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重庆)数据中心和中国电信(重庆)数据中心相继签约正式落户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这两大项目投用后,重庆将成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处理“工厂”,可实现数据的“大进大出”,“吞吐”来自全球的数据,重庆也将随之成为世界数据处理枢纽。
■ 2012年12月18日,跨国飞机巨头瑞士皮拉图斯中国总部暨生产基地、维修基地、总装交付中心在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城奠基、揭牌,并赢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首批订单。这也开辟本土航空产业市场第一单,成为重庆乃至中西部发展新兴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 2013年1月22日,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竣工、重庆通用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挂牌、重庆造恩斯特龙直升机首飞仪式在两江新区举行。重庆通用航空产业“三喜临门”。重庆人自己制造的直升机实现翱翔蓝天梦。
■ 2013年4月24日,世界500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携手重庆机电控股(集团)与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签订正式投资协议,在两江新区打造高低压电气设备制造基地,两江新区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18家,成为跨国企业投资的新绿洲。
编后:
两江新区如今取得的瞩目成绩,离不开两江建设者的辛劳,也离不开全市人民的支持。三年快速而艰辛的发展之路,走来并不容易。今日起,华龙网将陆续推出两江新区系列报道,为您一一讲述两江新区三年来积极实施大开放、大产业、大城市、大民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台前幕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