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移民加拿大,在温哥华生活近30年后,邂逅一位重庆女子,与之相识相爱,步入婚姻殿堂后随妻定居重庆,迄今已10年。
人物名片
薄若瑜(Bart Breurkens),荷兰人。2003年来渝定居,现经营着一家洋古董店。
在渝感言
重庆越来越有“国际范”,是一座魅力之城。
“重庆是一座值得来此定居的魅力之城。”
5月22日下午,渝中区人民路泰古广场3楼“若瑜轩”,薄若瑜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他已经生活了快10年的这座城市。
“洋古董”的中国缘
“是古董串起了我和中国的缘分。”薄若瑜回忆道,他16岁那年,阿姆斯特丹内城的一条小街上,一位中国老太太开了一家古玩店。店里有曾经风靡中国的毛主席像章,金、银、铜、铁、锡、陶瓷、木材、玻璃,什么材质的都有。这些精美的像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8岁那年,薄若瑜当上了海员。“第一次搭船到香港时,我几乎整天泡在荷里活街,那里汇集的中国古玩店,几乎花光了我一个月的薪水。”
6年后,薄若瑜成为加航的一名空乘。“那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每周飞三个航班,大多是亚洲国家。每到一地,我基本上只逛三个地方:博物馆、古玩市场和书店。在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我还结交了一些做古董生意的华人朋友,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鉴赏中国古玩的知识。”
薄若瑜在古玩业的“第一桶金”,是从温哥华一位台湾古董商手里买到的一张唐卡。为了买下那张唐卡,他用自己收藏的古董向银行抵押,贷到了1000加元。买下后不久,他飞回阿姆斯特丹,以4倍的价格卖给当地一位古董商。不久,那位古董商又以5倍的价格,转手卖给了德国国家博物馆。
“那次经历,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从此我更加痴迷中国古董。”薄若瑜说。离开加航前,他已经在温哥华开了一间自己的古董店,专门经营有关中国的古董古玩长达10年之久。
一个耿直的生意人
2000年初,薄若瑜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为爱移居重庆。7年前,他在人民广场外的泰古广场“重操旧业”,开起了古玩店。
薄若瑜的古玩店里,陈设着各类字画、杂件。“这些东西神秘而有趣。”他说,店里的东西大多从中国搜集,有些是从其他国家淘来的。其中一幅明代官服壁画,是他最钟爱的一件。
“到你这里来淘货的人多么?”记者问。
“过去不太多,现在多起来了。”薄若瑜说,在这里,他有十几个固定客户,只要有新玩意,他便会打电话叫他们来看,“其实能卖多少我不大介意,好东西放在店里,就是自己看着也舒服!”
薄若瑜说,他最享受的不是生意本身,而是收藏的乐趣。他热爱中国历史文化,尤其喜欢与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交流。“识真伪、断年代、辨工艺,学会这三步,我就花了30多年。”
一个外国人在重庆做古玩生意,老板和顾客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各异,再加上语言不通,难免会出些“状况”。“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但说的却是同一样东西,这真是有趣!”
何燕是薄若瑜请来的帮手,在她眼里,老板是个很耿直的生意人。“一次,有位顾客将一只民国时期的盘子看成了明代的,老板主动提醒他不是这样。他就是这样,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生活在重庆幸运又幸福
虽然在重庆住了快10年,但薄若瑜直到现在,能说的中文也只是“你好”、“谢谢”、“再见”等不多的几个简单词汇。不过,他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重庆的生活:“这里许多年轻人英语都不错,我只要说慢一点,或者重复一遍,打个手势,基本的沟通就没有问题。”
薄若瑜喜欢旅行,经常会去大足石刻、万盛石林和一些主城周边的古镇。下一个出游计划,是坐大游轮去三峡看看。
“这座城市比10年前繁华了很多,更有国际范。这些变化仿佛就在瞬间发生,让人应接不暇。”薄若瑜说,有人认为重庆像香港,但他觉得重庆就是重庆,有着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大都市,是展翅的雄鹰。这里有更多的机遇,充满了可能。”他说,“我在这里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既幸运,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