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电影放映机、上世纪50年代重庆生产的照相机、藏着一段美丽爱情故事的手风琴……5月27日上午,《追寻时光印记——半世纪生活老物件展》在重庆大剧院展厅拉开帷幕,近3000件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生活老物件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那曾经的记忆。
这些老物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一对七旬夫妇的电影情结
在展区现场,记者见到了十几台老式电影放映机、90多部电影胶片和上世纪80年代的20余本电影杂志。
这些老物件的提供者是家住花卉园的傅加生、李贵祥夫妇。
昨日,年过七旬的傅加生夫妇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傅加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原来都是重庆电影机械厂的职工。
“我是1978年到厂里工作的,那时我们厂生产的电影放映机主要销往云、贵、川。”傅加生对记者说,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厂里电影放映机的产量就开始逐渐减少。
1995年,傅加生退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自己厂里1978年生产的电影放映机。出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他收藏了这台放映机。
从此,傅加生夫妇收藏老电影放映机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傅加生走遍万州、忠县等区县,还通过子女在网上购买老放映机。
傅加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收藏一台老放映机的价格从100元到400元不等,同时,他们还收藏了不少原来的电影胶片。
展览现场,《闪闪的红星》、《秋翁遇仙记》、《兵临城下》等老胶片整齐地摆放在地上。
如今,老两口经常在自己家里放老电影看。有时,他们还在小区的广场上放坝坝电影,“场面热闹得很。”傅加生说。
1959年100多元钱买下的照相机
记者在现场还见到了一台上世纪50年代重庆乐器厂生产的“长江牌”照相机,这也是重庆生产的最早的一批照相机。
作为这台照相机的收藏者,市民傅南寝告诉记者,1959年,母亲童芝春省吃俭用攒下100多元钱,买下这台照相机。
“当时母亲在南岸区文化馆工作,月收入30多元,她差不多存了大半年才存下这笔钱。”傅南寝说,母亲很爱惜这台照相机,一般遇上与工作相关的大事情,才拿出来使用。偶尔,遇上亲戚结婚时,她也会用相机帮忙拍上两张。除此之外,就很少使用它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知道儿子很喜欢摄影,童芝春就把这台相机送给了傅南寝。
手风琴成就的一段爱情佳话
展区里,两台“长江牌”手风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手风琴的上方,还展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一位扎辫子的女子站在一堆手风琴旁。这张照片和手风琴有何故事?
此次展览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照片中的女子是原重庆乐器厂手风琴校音员黄佐英。1955年时她刚满20岁,负责调校手风琴的音准。她的工作效率高,别人一般一天只能校一台手风琴,而她能校上三四台。
1956年,重庆一摄影家拍下了这张照片,在对外交流刊物《重庆》画册上发表,轰动一时。在重庆话剧团工作的刘知成为写剧本《手风琴之歌》,到重庆乐器厂采访,认识了黄佐英。不久,两人恋爱,1年后结婚。“长江牌”手风琴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而手风琴牵“红线”的故事也成为重庆乐器厂广为流传的佳话。
据介绍,1952年,当时西南军区乐器维修厂生产出了国产第一台手风琴后,遂更名为重庆乐器厂,并开始生产“长江牌”手风琴。
1956年,“长江牌”手风琴在全国市场上供不应求,当时国内售价500元一台。随着岁月流逝,风靡一时的“长江牌”手风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