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尼科尔森,澳大利亚人,重庆第一所教育部批准注册的国际学校——“耀中国际”校长。
在渝感言
来重庆任职,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直以为当校长的,要么满头银发,要么两鬓染霜,而尼科尔森颠覆了记者的想象。他只有41岁,1米85的个子,俊朗,帅气,儒雅。35℃的高温下,还是西装革履,扣子扣得规规矩矩。
“来重庆任职,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5月22日上午,面对记者,尼科尔森侃侃而谈,“这里的文化魅力,更让我着迷。”
执掌我市第一所教育部批准注册的国际学校“耀中国际”4年,学生人数从过去的59名,猛增到如今的200多名,几近囊括了所有在渝领馆官员的子女。2012年,澳大利亚人尼科尔森荣获“重庆友谊奖”。
“东方文化就像洋葱,剥开一层还有一层”
“耀中国际”学校每个班只有25名学生,但每堂课均有两名老师同时授课,东西方各一名。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精通中英文双语,让他们学会毫不费劲地游走于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自然和自信地应对和沟通。”提及校训,尼科尔森自豪之色溢于言表。
比如语言,学校每天都设有一节中文课。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一周内掌握中文的简单词汇,3至6周后就能学会日常会话,能在重庆自如生活。
再比如文化,除了传授西方的历史文化外,学校每周还设有中国文化课。从传统节日到历史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传统,还教会孩子们制作灯笼、扇子和端午节香包。有时,还把孩子们带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切身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就像洋葱一样,你剥开一层还有一层。从中国字,到龙图腾,由广袤的地理至悠久的历史,你总有新的发现。”较澳大利亚仅230年的历史,尼科尔森认为这里的文化神秘而有魅力。对于孩子们而言,“其内敛的奋斗文化,更有利于孩子们成长。”
他最喜欢给孩子们讲“井底之蛙”的故事。他希望他们能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拓宽视野,而不是做那只井底的青蛙,只望着头顶的一片天地。
尼科尔森时常组织学生们跟附近的礼嘉中学、北大附中、人和小学等学校开展互动交流。在他看来,东西方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互补性。
他说:“西方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关注现象和结果,还要弄清这背后的原因。”但是,他同时也看到了中国教育的长处:“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中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值得西方学习的地方。”
特喜欢钓鱼城,每年都要去一两次
在尼科尔森眼中,“重庆是个很鲜活的城市。”
到重庆正式工作前,他来考察了一次,当时逛了两天,“诱人的火锅、充满历史感的解放碑、奇特的长江嘉陵江交汇景观,还有重庆人在广场上载歌载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来了。
闲暇时,尼科尔森和夫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重庆“迷失”。他们会选择风和日丽的一天出行,没有目的地,就是开车四处闲逛,看看风景、遇见有趣的人。
有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尼科尔森带着家人去武隆游玩。哪知半路走错了路,“迷失了”。虽然朋友在电话那头很焦急,但尼克尔森一点不慌,还有点窃喜——顺着临江公路走走停停,尽情地欣赏两岸美色,遇到热情的重庆人就聊上几句,这样的“迷失”很是惬意。
作为一名外国人,在异地“迷失”,难道不害怕?对记者的提问,尼科尔森笑了。他夹着拇指和食指比划着,“尽管自己所懂的中文很有限,‘一点点’”,但完全不担心“迷失”的后果——重庆是个大都市,在这里,不懂中文也能够自如地生活、工作。而更让他放心的一点是,“很安全”。
他特别提到合川钓鱼城,说自己特别喜欢,几乎每年都要去一两次。那里民风淳朴,建筑物历史悠久,有古城,有栈道,还可以看到缓缓流动的江水。那里的人已经认识他们,常常邀请他们一块吃饭喝茶,看到时都会招呼一声“老朋友又来啦!”
“老朋友,老朋友!”尼科尔森一连说了两三个“老朋友”,脸上有浓浓的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