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重庆日报农村版以《“微笑妹妹”陈礼燕》为题,报道了巫溪县城厢镇渔渡村11岁女孩陈礼燕,从8岁起便独自照顾患重度肺结核的父亲,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消息见报后,引起全国上百家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官方微博进行了转载,湖南卫视、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到巫溪采访陈礼燕,中央电视台也将对她的故事进行采访报道。
5月8日,记者再次走进陈礼燕的家,探望“微笑妹妹”如今的生活。
一张“时刻表”
从渔渡村公路旁的一条土路爬上一个小土坡,便到了陈礼燕的家。
两间平房,是去年当地政府改造危旧房时帮父女俩建起来的新房。堂屋里有一张破掉一半的竹沙发和一张旧饭桌;一块木板用四块水泥砖支撑起来,再铺上破旧的棉絮和床单,便是床……
床头前贴着的“时刻表”格外醒目——6点半起床、7点半把早饭送到爸爸床前、8点出发上学、下午3点15分回家做饭,4点半做作业,5点做家务……
1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8岁时父亲陈德纯患重度肺结核丧失劳动能力。从8岁起,陈礼燕便为自己制订了这张“时刻表”,无论寒冬酷暑,每天都遵照“时刻表”做事,这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一套“小”工具
父亲不能干体力活,每天的家务便由陈礼燕来做。个子太小,使不动大人用的工具,她就为自己准备了一套“小”工具。
挑不动水,她找来两个别人不要的小水桶,一挑30斤;拧不干被子,她就用两个水盆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来洗——在一个水盆中洗干净一小块后,再把洗过的地方拧干,“转移”到另一个水盆;扛不动锄头,她央人做了把小锄头,一点点地挖松板结的土地,种上胡豆、洋芋、葱、蒜和白菜。
家里固定的收入来源,是每月120元的低保。吃不起肉,陈礼燕便在家门口养了6只鸡苗,盼望养大了给父亲打牙祭。去年冬天,老鹰叼走了两只小鸡,她心疼得直哭。
前段时间堂哥送来两块腊肉,陈礼燕将肉挂在卧室的房梁上,准备等过年时给父亲补补身体。
一个“小”梦想
父亲的病已经花了一万多元,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外债。为了不让相依为命的女儿也传染上肺结核,每天吃饭后,陈德纯都要“监督”陈礼燕将碗筷高温消毒。他的病并非无可救药,陈德纯咨询过医生,治好这个病至少要2万多元——这对于这个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报道陈礼燕的故事之后,来到这个家的人多了起来。
当地政府为父女俩送来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协调了相关部门为他们修缮房屋、为陈德纯检查病情;来自巫溪网的网友正在为陈礼燕申请公益基金;来自厦门和福建的爱心人士打来电话愿意帮助陈德纯治病,并资助陈礼燕去县城上学……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爱心,陈礼燕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和过去一样的微笑:“我只想早点治好爸爸的病,永远和爸爸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