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探测器”的由来
英国检控官说,56岁商人麦考密克知道他公司发明的所谓炸弹探测器根本是无效的,但还出售到世界多个国家,“完全缺德”。实际上,早在2010年1月,BBC电视节目“新闻之夜”就曾揭露麦考密克发明的所谓炸弹探测器,不过是基于他从美国用20美元买来的高尔夫球寻找器。“他把这些寻找器改头换面后售价4万美元一只,大批出售到伊拉克、格鲁吉亚、沙特、尼日尔、中国等20个国家。中国警方也是他的客户之一。”
根据考证,1996年,美国有一家叫Quadro的公司,声称可以提供一种仅使用同一芯片就可以探测各种分子的“高科技装置”,价格从$395到$8000不等。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检查了这种装置,发现这种装置由一个中空的盒子和一根天线组成,芯片由两片塑料夹一片纸组成,成本大约2美元。后来因为FBI的介入,美国联邦地方法院禁止了Quadro公司制造和出售这种装置。
摩尔探测器
后来,Quadro公司的副总罗伊从美国跑到英国,继续卖这种高科技装置,并将其改名为“Mole(摩尔)”。资料显示,这个罗伊即为麦考密克的公司人员。从公开报道来看,摩尔探测器功能之强大令人吃惊———探测半径超过100米,可穿越墙壁、集装箱乃至冰层,准确定位数十种爆炸物、毒品乃至人体;它不需要任何电源,仅靠使用者行走时产生的“人体静电”即可工作。…[详细]
其工作原理和超自然的“XX神功”很像
在摩尔探测器的售卖网站,是这样介绍其工作原理的: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分子结构,就好比人类的DNA一样,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摩尔就是根据物质的分子结构,赋予物质一个“特征”,并且将这些“特征”固化到主机的记忆卡中。这样,摩尔即可对附近区域中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物质进行定位。这是利用了分子共振、人体静电和超低频传导技术等原理。 …[详细]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全宏俊说“我不能理解这样的工作原理,最难以置信的是探测器竟不需要电源,而人体产生的静电十分微弱。”至于此类探测器以“记录分子特征”来实施探测的工作原理,方舟子在2009年就曾说过“没有哪个学科有这个理论,也根本就不会有科学家研究这个。”
更有力的驳斥来自国际著名反伪科学人士詹姆斯·兰迪——他以百万美元悬赏:任何人能通过双方认可的实验,证明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就可获得100万美元的奖励。并同时邀请生产商参加百万美元挑战,但至今无人回应。
双盲测试认为其“寻找爆炸物的效果并不比随机选择好”
2002年1月29日,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对摩尔探测器进行了双盲测验。由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与公安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安防产品信息》,在2006年第2期的“海外安防”栏目里,以《对摩尔(Mole)可编程探测系统的双盲现场评估》为题,翻译刊登了圣地亚国家实验室这一评估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实验室的测试过程如下:4个箱子分布在室内不同角落,其中一个藏有炸药,共进行两阶段实验。第一阶段是“基线测试”。测试人员随机放置爆炸物,并将位置告诉操作员,操作员使用摩尔探测器进行20次探测,结果定位100%准确;第二阶段是“双盲测试”。在双方均不知道炸药位置的情况下,操作员用摩尔探测器进行20次探测,结果仅有6次成功。在统计学意义上,这并不比随机查找的结果好。
在国防科大、湖南省公安厅联合发布的论文《摩尔探测器性能测试研究》中,也得出了“测试表明摩尔探测器的探测成功率非常低,不能证明摩尔探测器具有炸药探测功能”的结论。 …[详细]
这样的产品间接导致了混乱国家的惨剧
在麦考密克的推销词中,这些器材“是奇妙的工业发明”,能够侦测到“从炸弹到大象的所有物品”。不幸的是,这些奇妙的器材却“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伊拉克的一些暴力氛围浓厚的地区,炸弹探测器的“失灵”让许多人丧命。 …[详细]
2010年1月25日,发生了一场针对巴格达酒店的爆炸袭击。当天下午的三场爆炸共导致38人死亡,76人受伤。在这之前,其中一家哈拉姆酒店于2005年就曾发生过一次爆炸,当时32名旅客被炸死。这次爆炸发生后,哈拉姆酒店从英国公司购进一批先进的炸弹探测器。显然这批探测器没起到任何效果。
据《纽约时报》报道,伊拉克政府向英国公司购买的这种炸弹探测器,被证实根本检测不出爆炸物,成全了恐怖分子在巴格达等地频频制造的袭击。英国政府经调查证实,这种探测器确属伪劣产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