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凌晨2时许,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为龙门乡受伤的73岁老人胡玉闰包扎伤口。
4月23日,市民们为灾区捐款。
4月23日,四川芦山,重庆疾控中心防疫车在灾区2万平方米的垃圾场进行防疫消杀工作。
重庆频道消息 公元2013年4月20日,又一个无法忘却的日子。
四川汶川大地震5年之后,一座距汶川仅85公里的名叫芦山的小城及周边地区,遭遇7.0级地震的重击。亿万人为之震惊,为之焦灼,为之黯然神伤,为之奔走行动。整个中国,进入到“芦山时间”。
重庆与四川,本是同根,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心手相牵。
重庆与四川,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重庆,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
重庆,救援队伍星夜兼程,攻坚克难,科学救援。
重庆,承载着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向灾区的江河大川。
绝路再通,家园新生。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庆人挥汗如雨,追星逐月,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川渝一家亲”的新篇章,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芒。
1
第一时间!第一时间!
重庆市派出的11支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紧急集结,向震中挺进。如此之快的反应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应急救援
4月20日8时2分,7.0级强震突袭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四川雅安、成都、眉山、德阳、绵阳等12个市州33个县不同程度受灾。重庆震感强烈。
震级高、震源浅、破坏重、余震多、救援难……电视上、互联网上、手机里,一条条灾情信息迅速传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启动一级响应机制,迅速调集各种救援力量。
灾情牵动重庆!
在京开会的市委书记孙政才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要求重庆市迅速做好雅安市抗震救灾援助工作,有效组织,科学救援;抓紧了解灾情和灾区需求,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助、抢险救援、物资供应等。
市长黄奇帆要求市消防、公安、卫生、交通、民政、电力、通讯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市政府赓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和支援灾区有关工作。
当日,市委、市政府即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去慰问电,并向灾区群众捐助慰问金1000万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第一时间”成为最有力的号令,最能够体现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指标。从驻渝部队、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到专业抢险救援队伍,11支救援队紧急集结。
驻渝部队出动——
9时42分,地震后仅1个多小时时间,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就接到重庆警备区命令,向灾区派出第一支救援队。
公安消防官兵出动——
11时06分,重庆公安消防总队204名官兵、19辆消防车、17辆保障车紧急奔赴灾区。
医学救援队出动——
12时12分,集结了41辆车、120人的重庆市赴四川雅安抗震救灾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发。聚集了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百余名专家的第三军医大学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也紧急赶往灾区。
矿山救援队出动——
12时38分,重庆市第一支矿山救援队——天府救援队3辆救援车,携带适应地震灾害救援的液压剪切仪、液压起重器、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担架及急救包扎装备等,紧急出发。
电力抢险人员出动——
重庆市电力公司组织54名抗震抢险人员,携8台发电车、11台后勤保障车、35台发电机,紧急驰援,执行保电任务。
志愿者出动——
由40人组成的市青年志愿者应急总队,队员都是医疗、通信保障、野外救援的专业人士,其中大部分参加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援,有着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
通信救援保障人员出动——
市民防办派出由一辆卫星通信车和后勤补给车组成的先遣救援小分队,携带了4部铱星电话,一套动中通卫星和3部超短波手持台。
于是,在前往芦山的高速路上,出现了这样一幕罕见的场景: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大多为渝字头救灾车。
18时,重庆市紧急医学救援队抵达芦山,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省医疗救援队。顾不上疲惫和饥饿,紧急医学救援队就地扎营,在芦山县体育馆背后的空地上搭建起移动医院。
“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比,我们这次的反应更加迅速和有序。”据紧急医学救援队相关人士介绍,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之后,重庆市总结两次抗震救灾经验,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卫生应急预案,一旦再次发生地震,就能迅速反应。
2
披荆斩棘,生死营救
险情是阻挡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炼勇者的熔炉,更是砥砺强者的砾石。面对困境,重庆救援队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往哪里集结
20日下午2点,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接到上级命令:立刻准备临时电力供应设备和电力抢修设备,开赴重灾区宝兴县。
车队备有应急发电车8辆、发电保障车11辆、指挥及后勤医疗保障车5辆。但宝兴交通干线阻断,如何才能尽快抵达呢?
“改道。”救援队从成都到都江堰,改道映秀,经卧龙,翻越巴朗雪山,迂回350公里,从达维至宝兴。
21日12点25分,救援队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巴朗山脚下,抬头望去,山腰以上一片雪白。此时,距离宝兴只有180公里车程。
雪山上,不少队员出现高原反应,车辆也因高原缺氧,发动机动力迅速衰减,车队队形无法保持。车上的氧气袋数量有限,队员闵晏涛双手抱头,全身蜷曲,但他却不要氧气袋,只是用头死死地抵住车厢,嘴里说:“我撑得住,让他们吸氧。”
路险,但速度绝不能慢。4月21日下午6点31分,5辆发电车先期顺利抵达宝兴县城。1小时后,1辆发电车对宝兴县人民医院供电。随后,成都特警支队基地、武警中队安置点、木坪乡卫生院、县气象站……夜色下,一处又一处漆黑的场所,亮起了灯光。
21日凌晨1点左右,刚抵达芦山不久的重庆公安消防总队救援部队接到命令:直赴地震重灾区宝兴县。
强震发生后,邻近芦山县的宝兴县交通断绝,成为“孤岛”。指挥部果断下令:徒步夜行军,向宝兴县城进发!
200余名重庆消防战士,身背单兵作战装备和简单生活用品,沿着蜿蜒的小道,在茫茫黑夜之中,开始了35公里的夜行军。
战士们打着手电筒,凭借敏捷的身手,躲闪不断垮塌的从天而降的石块和被地震损毁的树木,垮塌的范围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巨大的石块、松软的泥土,让人难以辨清前行的方向。消防战士们只能从一块巨石小心翼翼地爬上另一块巨石,然后再跳向下一块巨石。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终于在黎明时分抵达宝兴县灵关镇。
由灵关前往宝兴县城,地势险要的新光村是必经之路。但一处泥石流又拦住了去路。
目的地就在前方,却眼巴巴地看着过不去。怎么办?拿出平时练就的一身绝活儿,冲过去!
冒着被不断掉下的碎石砸着的危险,消防战士们冲过了关口,抵达宝兴县城。
几乎同时到达的,还有西南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他们也是第一批进入宝兴的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
21日晚,夜色如墨。第十三集团军某团党员突击队在震中双石镇大沟头深处搜救。因为前方道路有滚石阻挡,交通中断,政委王韬带领3名官兵徒步奔袭,一路上不时有飞石滚落,但他们没有停步,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路向前。
在大沟头村口,他们发现在一处高陡坡下的河边,一辆面包车被滚石砸得稀烂,车上5人被甩在河边的乱石滩上,都受了伤,哭喊声、呻吟声一片。
50多米高的陡坡,再加上全是乱石,脚下根本踩不稳,别说抬着人,就是空手上去都很难。战士们往往好不容易爬上去一米,又滑下去半米,然后又往上爬。
救人过程中,官兵手脚被划伤了,也全然不顾。将最后一名伤员抬到公路上后,一天都没吃上一口热饭的他们,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公路边。抬腕看表,已是半夜12点。
第13集团军某炮兵团100余人在赶往芦山县太平镇时,公路被巨石阻断,果断决定步行。他们3个小时强行军15公里,成为第一支抵达该区域的部队,给当地受灾群众带来巨大信心。当天,他们共转移受伤群众300多人,救出23名被困群众。
重庆警备区预师、预旅、江津区人武部共5支救援分队深入雅安地震灾区,挨家挨户搜救受困群众,每到一处,就为受灾群众送去食物、饮水等。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副院长高家蓉是雅安天全人,地震发生后,从重庆驰援灾区,路过家门不入,徒步进入“孤岛”宝兴,前三天三夜仅睡了7个钟头,带领医疗救护队始终奔忙在救灾第一线。
3
重庆战士,一路走好!
他们的生命,在救灾途中戛然而止;他们的音容,永远停留在了二十多岁的模样;他们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了灾区人民和重庆人民的心上。李堂东,杨波——普通的重庆籍战士,大写的英雄!
李堂东和杨波走了,分别在22岁和25岁的年纪。
4月20日中午12时40分,在执行救灾任务中,一辆军车翻入山谷,两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中一名战士,是来自巫溪县凤凰镇年仅22岁的李堂东;另一位战士,是来自梁平县聚奎镇25岁的杨波。
李堂东的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母亲无业。就是这对平凡的父母,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之后,哽咽着说:送儿参军,无悔!
得知李堂东牺牲的消息后,正在北京就读某军校的战友田彬流下了眼泪。
田彬是巫溪县赵家坝人,和李堂东同时入伍,尽管两人入伍后不在一个连队,但经常在营区内碰到,每次李堂东都会亲热地拥抱他,露出两颗小虎牙。
“李堂东为人特别耿直,对老乡特别好。”田彬说。“记得入伍那一年,县武装部一名负责招兵的干部对我们说,希望你们以后带着一身荣誉回来。”
这句话让刚刚入伍的新兵们印象深刻,李堂东做到了。
梁平县聚奎镇顺安完全小学退休教师唐忠耀,曾是杨波四到六年级的班主任。唐老师说,杨波从小就学习刻苦,当时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语文纠错本,杨波的本子记得密密麻麻,每一道错题都要彻底弄懂才罢休。
在初中班主任赖正琴印象中,个子高高、体格结实的杨波不光品学兼优,还很有志气:“我和他平时交流时,他常说以后要当兵,到部队去干一番事业。”
2005年,杨波如愿应征入伍,赖老师知道后很高兴:“我相信这孩子一定能在军营有所作为。”而今杨波壮烈牺牲,她既感到痛惜,又为他骄傲:“我会告诉聚奎中学的学生,英雄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
4月25日是杨波的25岁生日。23日,在他的灵堂前,他的父母和战友们带来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英雄的事迹,感动了亿万国人。越来越多的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以各自的方式,缅怀着两个逝去的年轻生命。截至21日晚8点,相关微博转发已超过40万条。在知名纪念网站“天堂纪念馆”上,热心网友为杨波建立了纪念网页,有不少网友在那里对他进行悼念。
英雄的事迹,激励着战友们。与杨波、李堂东同车的战士中有5位伤势较轻,经过短暂的治疗,他们于23日集体递交了申请书,请求即刻重返灾区参加抢险救灾。
4
科学施救,重庆“给力”
动力三角翼、卫星通信设备、生命探测仪……先进仪器的运抵,让救援更科学、准确、快速。多功能净水车、野战应急检验车、全地形车……在72小时“黄金救援”里,“重庆造”彰显出较高的科技含量
22日上午11点过,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余震不断。
“太阳坡有房屋坍塌,人员伤亡情况不明。”11点32分,隆兴村山溪口组的一名村民匆忙跑进重庆预备役师在龙门乡的营地。
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灾情呢?
重庆预备役师师参谋长何祖伦想到了师空中飞行队的动力三角翼。三角翼能超低空飞行,能以最快速度到达受灾现场,了解受灾情况。
30分钟后,驾驶员李俊雄驾驶三角翼在水泥路上平稳升空。
“报告,北纬30度8分43秒,东经102度55分55秒发现2处山坡石块松动,极易脱落。”
“东南方向100米处,3处房屋受损严重,未发现人员伤亡。”……
一条条信息通过手持对讲机发到指挥所。
“第一小组前往疏散群众,清理危房;第二小组前去滑坡处进行警戒……”救援分队战士立即按照指令向不同地域进发。
在这次救灾中,不仅三角翼派上了大用场,多功能净水车、卫生防疫消杀车、野战应急检验车……在救援中,“重庆造”设备很“给力”。
大型移动急救医院进入灾区仅3天,就对数百名伤员进行了诊断和治疗。移动急救医院实现了移动急救关键技术创新,其中的手术方舱能够达到Ⅱ级手术室洁净标准,可就地实施开颅、开胸等高难度手术。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救援队开进芦山的两台多功能净水车,保障了芦山县最大的灾民安置区——体育馆安置区约3万名受灾群众的用水。这种净水车利用目前最先进的膜处理技术,可以直接将浑浊的污水净化成自来水,甚至是直饮水。
野战应急检验车、卫生防疫消杀车等也在此次救灾中首次亮相。
与此同时,“重庆造”全地形车、JH-600型大排量警用摩托车、越野摩托车,也被星夜兼程运送到灾区。
嘉陵集团生产的4辆全地形车,具有水陆两栖功能,通过性好,能到一般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实施救援;其JH-600型大排量警用摩托车,被赠送给雅安市,以提高当地交警部门道路指挥机动性。建设工业集团、鑫源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的100多辆越野摩托车被紧急运送到芦山,分配给各县乡——越野摩托车具有较好爬坡能力,塌方的道路、滑坡的乡间路,它们最能大显身手。
此外,在余震不断的芦山,市地震局赴地震灾区现场工作队,在重灾区乡镇架设起一台台地震流动测震仪。全部监测数据实时传回市地震台网中心,并提供给四川省地震局台网中心共享。
5
高效理性,救援专业
官方微博呼吁让出生命通道,非专业人员别盲目到灾区;在抢救伤员的同时,灾区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也在同步跟进。重庆救援队,展现出高效、有序、理性、专业的一面
“请把宝贵的通信资源留给生命救援,暂不要拨打四川电话”、“请让出生命通道,非专业人员别盲目到灾区”……
20日早上9点多,地震发生1小时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就在官方微博上多次呼吁,一定要有序救援,不能给灾区添乱。“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有效救援?物资需要哪些?从目前的汇总情况来看,帐篷、食品、水、药品、卫生纸等物资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缺乏。”
在政府微博不断刷新时,重医一院应急医疗救援队在马不停蹄赶往灾区途中,也及时在新浪开设了微博。微博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是:雅安人民,我们是重医一院应急救援医疗队,已经在来的路上,如果有任何医疗问题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
在抢救伤员的同时,灾区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也在同步跟进。
21日凌晨抵达芦山县城不久,重庆市紧急医学救援队就全面展开了包括消毒喷洒、饮用水监测、建简易厕所等震后灾区的疫病防治工作。目前,重庆市紧急医学救援队已经进行了10.6万平方米的消毒喷洒作业。
此外,救援队还负责芦山老城区及新城区6个灾民集中安置点的饮用水监测工作,确保灾民的饮用水安全。
随着地震搜救工作进入尾声,震后心理干预工作悄然开展。在日常巡诊中,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医疗救援队将心理干预纳入其中。
23日,在宝兴县城进行巡诊时,骨科护士长罗春梅发现有个老人坐在地上,衣服上沾满了尘土,眼神空洞地看着周围的人群,一言不发。
“老人家,你的家人呢?”她走上前去,拍了拍老人的肩膀,但老人根本不理她,神情恍惚。
旁边一路人搭腔说了句:“她的儿子、女儿都遭压死了,她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任何东西了,都93岁了。”
罗春梅曾学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知道老人肯定是受了很大的打击,于是她一把抱住老人,一句话没说,用真实的体温去温暖老人。半小时后,老人终于逐渐回过神来,嚎啕大哭,哭完之后,开始倾诉起来……
6
涓涓细流,爱的海洋
前方紧急驰援灾区,后方爱心汇聚。百岁老人捐出半生积蓄,盲艺人捐出“角角票”,40万毫升爱心血液紧急运往灾区……承载着巴山渝水的爱心细流,汇聚成奔向灾区的爱的洪流
“你们一定要交给灾区,一定要多救活几个人!”4月22日上午,百岁的重庆綦江老人胡渊,向灾区捐出6000元钱。
这钱,不多,却是老人半辈子的积蓄。
地震发生后,胡渊接连看了好几个小时的抗震救灾节目,心里一直揪着。
21日上午,他就急着要取钱捐款。起初,孙子胡根培以为爷爷是在开玩笑,直到下午老人取了存折,径直走向附近的银行。
胡渊的卡上共有1.1万元。老人要求把钱全部取出来,这让银行的工作人员全都愣了。老人家就在附近,大伙都知道他条件不好——以前是船工,1962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女回到綦江务农,直到1982年才拿到退休工资。
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胡渊最后取了6000元。“我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捐钱出来,就是想感谢社会对我几十年来的照顾。”老人的话质朴而温暖。
芦山县城,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驻地附近,56岁的重庆机械厂退休职工杜邵华戴着口罩在清扫周边的垃圾,这么大年纪的志愿者还真不多见。她说:“我没干啥子大事,就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地震当晚,她向老伴儿佯称第二天要到朋友家串门,耍几天才回来,就悄悄来到芦山做起了志愿者。
感动还在延续。
拄着盲棍、手拉着手的3位盲艺人来到市红十字会。他们来不及擦去额上的汗水,从紧裹的塑料袋里掏出一大把零钞,一元、五毛、一毛……
这3位盲人年纪最小的是25岁的绍聪聪,最年长的是50岁的苏成祥,另外一位叫孙喜来,49岁。他们祖籍河南开封,先天性失明,10年前,三人相约来到重庆,靠拉二胡为生。“我们也要出一份力!”
经过清点,3位盲人捐出的这笔捐款刚好300元整,是他们卖艺几天的收入。
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也来了。两个小伙分别为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这也是红十字会目前收到的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他们的名字叫秦小木和夏麒麟,去年,两人分别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重庆市遗体捐献登记表》,承诺身后捐献遗体和所有能用的器官。这一次地震后,他俩又来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在地震发生当天下午,10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大卡车从重庆出发,开往灾区,这是市民政局运往灾区的首批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棉大衣、棉被等。与此同时,9辆满载救灾药品和器械的卡车启程。
重庆企业积极捐款捐物。长安、金科、龙湖、巴王建设等捐赠近2000万元,天圣制药、天海设备、太极集团等捐赠价值近1000万元的药品、设备。
重庆日报加盟由壹基金和支付宝公益平台联合推出的捐款活动,为灾区人民祈福。
震区紧缺A型、O型血液,4月21日,当这一消息传到重庆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义务献血,流动献血车前排起等待的长队。大多数市民都一次性献400毫升血,6台流动献血车一天采血量超过40万毫升,采血量是平时的9倍。
与时间赛跑,救命血液当即被运往震区。
为支援灾区,四建公司重庆方面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组装集装箱住房。22日下午3点,4辆大货车装载着4套集装箱住房向灾区疾驰而去。
集装箱住房可随时随地移动到各地,具有抗震、环保和快捷的特点,适合灾区居民应急居住。在运到灾区前,房屋里就已装好集成总电源、电源插座开关,入住者仅需接入总的电源线、水管等,便可使用了。
7
川渝情深,无边大爱
一声声饱含深情的“谢谢”,一个个煮好的鸡蛋,一碗碗热腾腾的稀饭,温暖着救援队员疲惫的身心。其实,在交通中断的灾区,当地群众同样面临着食物、饮水短缺的困难。善良的灾区人民,你们会有更好的生活
4月21日傍晚,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帐篷里,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医疗救援队的部分医护人员,正在准备吃他们抵达芦山县城的第一顿晚饭。
帐篷的门帘突然被掀开,一对中年夫妇出现在了帐篷内,女人手中捧着一个大盆。
在所有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中年男子已经接过妻子手中的盆,搁在了桌子上:“解放军同志,你们辛苦了,这个芋儿鸡,是我们特意为你们做的。”
“这怎么好意思?”桌边的医护人员几乎都站了起来,忙不迭地开始推辞。
男子的语气不容置疑:“就这样,你们吃,你们吃,过会儿我们来收盆子。”他的妻子在一边也不断地说:“我们是真的谢谢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帮助我们,这个鸡是我们自己家的,中午就杀了,就是特意为你们做的。”
夫妇俩转身走了,剩下了面面相觑的军人。
这是发自灾区人民内心的感谢,也感动着每个参与救援的重庆人。三军医大救援队副队长王丽华说:“面对这么善良的老百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力去帮助他们?”
4月23日上午10点左右,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在地震重灾区芦山县太平镇响起。“孩子就叫爱军吧!”这是父亲陈伟给孩子取的名字,以此感谢十三集团军驻川某炮团。
原来,当天早上,他的妻子杨艳出现临产症状。执行搜救任务的十三集团军驻川某炮团战士立即行动,制作了一副简单的担架,抬起孕妇就走,从兴林村五组徒步3个小时、20余公里,将杨艳送到临时医疗点。
看着孩子,杨艳夫妇掩饰不住幸福和激动的泪水,“谢谢,谢谢重庆子弟兵!”
连日来,一个个细节构成无声的大爱。
在荥经县堵车时,窗外几十个村民怀抱着各式各样的暖水瓶,一辆车接着一辆车,用浓重的乡音挨个说着几乎同样的话——“师傅,喝点热水吧,进去就没了。”
在徒步由芦山挺进孤岛宝兴时,几十公里的道路两边,没多远就会有几个大娘或者大姐,拿着馒头、端着稀饭递到面前,还有煮好的鸡蛋和好吃的咸菜。
在太平镇搜救伤员时,不时有孩子抱着矿泉水出现在战士们面前,小声说句“叔叔,喝水”,然后怯生生地递过来,再敬个礼。
还是在宝兴,本报摄影记者被飞石砸中右眼,眼镜也被砸坏。由于停电,眼镜店无法配镜,一位阿姨两次跑回家,拿出她自己的眼镜,并最终把那副她认为“合适些”的递给记者:“不要钱,只要你们平安就好!”
无论在宝兴还是芦山,到处都是“灾区人民感谢您”的条幅、纸板,很多还是手写。
4月22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向重庆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信中写道:“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你们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发来慰问电并捐赠救灾资金1000万元,向灾区人民表示亲切慰问。你们的热忱关怀和有力支援,充分体现了‘川渝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必将极大地鼓舞我省干部群众奋力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
4月25日,震后第六天。
停课多日的学校,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孩子们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废墟之上,已开始了重建计划前的勘察和测量;青衣江两岸青山依旧,江上碧波荡漾。芦山,这个历经磨难的川西小城,开始渐渐恢复她应有的安宁与生机。
400多公里外的重庆,人们仍然关注着雅安,关注着芦山。连日来的患难与共、守望相助,让亲情更足珍贵,情谊更为绵长。灾后重建中,还会有更多重庆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