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5日电(记者张宝印、杨雷)24日下午,新华社记者从芦山县出发,沿龙门镇、宝盛乡、
太平镇等受灾较重的地区一路向北,探访了这些地区部队的救援和百姓生活情况。
龙门乡古城村:一个老人千面旗
记者途经龙门乡古城村的任家岗时,一位老人正在用竹签和三角形的红纸做小旗,每一面小旗上都写着两个字:“感谢!”
这样的旗子铺了一地。
老人叫骆良周,今年60岁。每当有解放军、志愿者以及前来运送物资的救灾车辆经过,他都会递上一面亲手做的小旗。
像这样的小旗,骆良周一天要做上千面。
千面小旗,千遍大谢。
宝盛乡凤头村:山道上的志愿者
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路上不时见到身背行囊的志愿者。
途经宝盛乡凤头村时,记者遇到7名志愿者,他们来自山西、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记者问他们到哪里去,他们手指前方:“前面!”
他们是从芦山出发的,经过宝盛乡,前往太平镇。每到一个点,就帮着发放物资,传递信息,做安全宣传。
一路上,我们三次遇到这群志愿者,最后一次遇到时,7个人已经变成了20个人。
宝盛乡:为山体“诊脉”的武警战士
记者在宝盛乡见到了来自武警黄金三总队的70多名官兵。
工程师吴青松向我们介绍,这次主要任务是和地方技术专家一起,为一座座大山“号脉问诊”,进行次生灾害评估。目前,他们查到了27个崩塌体,其中3个已经出现滑坡。为了确保人员安全,他们已经提出了防护、治理意见。
告别前,吴青松提醒记者,现在仍有几段道路比较危险,武警交通和水电部队正在做清理工作。
宝盛乡去往太平镇的路上:水电官兵搬巨石
从宝盛乡去往太平镇,前行的山路变得越来越狭窄。
在一处地段,可以发现很多路边的铁桩被滚石损坏,地上还有小块的碎石。看得出,这里被刚刚清理过。
前面的武警战士示意停车,通报前边路况。此前这里有两块因地震滑落的巨石,几乎将路面全部堵住。武警水电三总队的官兵成功组织实施了爆破。
硝烟还未完全散去,路上的碎石正在清理中。刚刚实施完爆破任务的爆破技术员陶河军说:“我们是‘水电铁军’,再大的巨石也要给我们让路。”
太平镇春光村:炮兵灾区打冲锋
记者继续前行,途经太平镇春光村。
穿过一座斑驳的古桥,我们看到一群身穿迷彩的官兵正在搭建帐篷。他们来自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炮兵团。
这支部队是震后5个小时赶到芦山县城的,立即开始抗震救灾,随后又徒步奔袭近30公里驰援太平镇方向。
三连连长杨浩说,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搭建了80顶帐篷。
春光村附近沿途,大多是这个团的炮兵。他们用装填炮弹的手,搬运物资,搭建帐篷,为受灾群众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奔忙着。
太平镇胜利村:红漆书写出感恩的心
太平镇胜利村村里的路两边,到处都是忙着搬运救援物资的人。一排帐篷前的一位老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老人左手端着一个装满红油漆的砚台,右手在军绿色的帐篷上,用毛笔一笔一画地勾勒表达心声的文字:“感谢亲人解放军”。
老人叫韩鸿姜,今年67岁。地震发生时,他正陪着孙子在外地读书。24日刚刚赶回满目疮痍的家乡。
“一进村口,我就被震住了。”韩鸿姜说,成片的帐篷已经搭好,解放军官兵正在准备午饭。“有解放军,我们的心里就有底了。”
回家还不到一个小时,韩鸿姜就支起一口大锅,烧了热水端在路边,他希望路过的解放军能够“解解渴,歇歇脚”。
太平镇:镇上洗澡独一处
16时许,记者赶到太平镇。和灾区的大多数地方一样,迷彩成为镇上最多的颜色。
来自成都军区13集团军某炮兵团的官兵,利用携带的野战淋浴车为老百姓开设了一个洗澡服务点。
车体外的一张告示上写着具体的服务时间:“上午8点至10点,男士;10点至12点,女士;下午12点至18点,女士;18点至23点,男士。”车旁临时架起的一个帐篷是更衣处,车后的简易储水罐里,装满了官兵从山间溪流打回的水。
这个团的一位战士说,官兵为群众准备好了拖鞋、毛巾等洗澡用具,水也经过了消毒处理。
此时,已经是第三批群众洗上了热水澡。
医疗服务队营地:大爷大娘送水忙
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医疗服务队营地也在太平镇。院务部副部长谢星把记者让到一顶帐篷里,为我们倒了一杯开水。
“我们医院分两个梯队展开救治工作,现在每天的门诊量是1000多人次,巡诊上千人。”谢星说。
正在一旁休息的普外科副主任赵铁军说,老百姓对官兵也很好,眼前的热水是一位74岁的大爷送来的。“只要水烧开了,老人就送来。”
交谈中,又有一位大娘手提开水壶来到营地,到处寻找着空着的杯子为大家填水。她叫冉红珍,62岁,太平镇人。
“震后这里的水比较浑浊,我把水烧开了送过来再让官兵喝,不能让救我们的人病倒了。”冉红珍说,“解放军那么远来为我们救灾,烧点开水是应该的。”
医疗服务队营地:婴儿的名字叫爱军
在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医疗服务队营地的一顶帐篷里,一位产妇躺在病床上,陪伴着刚刚出生的婴儿。
婴儿是23日10点16分出生的。妇产科医生王明意回忆说,当时的情况比较急,医护人员就用床单一围,为产妇接生。诞生于灾难中的婴儿很健康,“脸是粉扑扑、身上是白净净的”。
婴儿的名字程爱军是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政委姚榕起的。婴儿的奶奶在婴儿出生前已经起好了名字,但如今,老人觉得这个名字更好。
爱军,是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在灾区接生的第二个婴儿。另外一名婴儿来自宝兴,叫向军。
太平镇:八个大嫂的“野战炊事班”
记者围着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服务队的帐篷采访,得知这里住着67名伤员。救治展开以来,这里已经收治了117人。
“这些病人不仅要治疗,也要吃饭。”谢星说,“这里少不了8位大嫂的功劳。”
营地不远处,有一处用油布搭起的简易帐篷,8位妇女正围着三口大锅,为晚饭忙碌着。
“我们都是自愿来的。”一个叫李永珍的妇女说,“看着部队的医护人员这么辛苦,我们也希望做点事情帮他们分担一些。”
帮助部队做饭之余,她们还会帮忙打扫一下帐篷的卫生。
医疗组组长刘金标说:“她们放下受灾的家伤员做饭,8位大嫂是我们编外的‘野战炊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