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歌剧院也许不是难事,但要排好剧目,组织好演出,以培养固定、持续的观众群,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点来讲,我们的歌剧事业发展任重道远。”4月24日,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谈起重庆歌剧,充满期待。
“如果你有一点被感动,你就懂了”
“很多人说听不懂歌剧,所以不感兴趣,其实这里有个误区。”刘光宇说,很多初入门的观众走进剧场,一句话也听不懂,一下子就被吓走了。其实,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只是歌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我们不太习惯而已,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艺术的美妙。
刘光宇说,歌剧是一门综合音乐、诗词、舞蹈、舞台美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初入门者没有必要限定什么,也没有必要非得由浅入深,多听、多看就能悟出其中的味道。”
“在欣赏歌剧之前,做好一定功课是必要的。”刘光宇解释,看一场歌剧之前,最好先要了解作曲家的国籍、语言,了解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剧目开演了,就没必要死盯着字幕看,这会影响你全方位地欣赏歌剧。大多时候,宁可放弃掉个别字句,也要注意舞台的呈现。”
刘光宇强调,“其实,歌剧没有所谓的懂与不懂,只是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区别,只要你有一颗热爱音乐、喜爱歌剧的心,能有一点被感动,就是懂了。”
歌剧pk流行文化肯定处于下风
“歌剧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刘光宇说,歌剧是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在西方,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歌剧院,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剧院,歌剧都是压舱石。只是目前,包括重庆在内,国内的歌剧观众群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
“原因是多方面的。”刘光宇分析,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慢节奏的歌剧也很难满足年轻一代的观赏需求。其次,歌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它强调的是“铭记”,是塑造人的精神品质。当下流行的通俗文化,具有让大众“忘记”的功能,强调抛弃烦恼、简单愉悦,“当代人承担了巨大社会压力,他们更愿意选择让他们释放压力的通俗文化,这正如为什么电影《泰囧》火爆异常,而歌剧电影《悲惨世界》票房惨淡是一个道理。”
顶尖人才难求,高票价让观众望而却步
“创作歌剧的人少,演员缺乏顶尖人才,也阻碍了重庆歌剧事业的发展。”刘光宇说,尽管近几年市歌剧院引进了不少专业人才,其中部分演员也历练得相当出色,但总的来说,演员整体的素质还需要提高。
“想招人,特别是那些条件很好的演员非常困难,没有良好的物质待遇,人家宁愿去酒吧唱流行歌曲,都不愿进歌剧院。”刘光宇叹息,现在剧院因为缺男高音,而被戏称为“难”高音。
“高票价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刘光宇说,一台歌剧制作成本相当高,票价往往要几百元才能保住成本。西方国家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在欧洲,一场歌剧票价一般30欧元,但其成本约为150欧元,其差价由政府进行补贴。同样在美国,一场音乐剧的高档票是80美元,只占国民人均月收入的3%左右。在国内,一般一场歌剧的票价是好几百,观众看一次可以,但如果让他们每月为一场戏而倾囊而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重庆歌剧应两条腿走路
如何摆脱重庆歌剧发展的困境,刘光宇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目前市歌剧院和交响乐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正在积极探索创作和演出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首先是积极创作。”刘光宇说,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例如采用“洋为中用”的办法,创作了歌剧《城市丛林》,就是将民族乐器二胡作为作品的主角,通过二胡来组织推进剧情,塑造真善美。这在音乐界属于首创。此外,还通过“古为今用”的办法,创作演出了屡获大奖的歌剧《巫山神女》和《钓鱼城》。
“今年市歌剧院计划在全国和全市各区县开展140场的演出,我们不仅要到北京等地演出,更要到田间地头,到工厂、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去演给普通群众看,让他们多了解歌剧、熟悉歌剧,歌剧才会真正让大众喜欢和接受。”刘光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