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琉璃之人间探索——杨惠姗、张毅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现代中国琉璃艺术的开拓者——杨惠姗、张毅创作的五大系列、共计40余件作品。本报记者受邀赴京,第一时间参观了展览。开幕式上,杨惠姗表示,将把展出作品中的《万相唯一心》进行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
新作“更见菩提”将铁丝深入琉璃中
此次展览由文化部中华联谊会指导,中国美术馆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
1987年,曾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的电影人杨惠姗、张毅华丽转身,投入到琉璃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
此次展览,展出了杨惠姗和张毅创作的“一朵中国琉璃花”、“无相无无相”、“更见菩提”、“焰火禅心”、“自在”五个系列的作品。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杨惠姗创作的“一朵中国琉璃花”系列中,《且舞春风共从容》、《朝花之歌》、《顺心而生》、《早山一枝春》等作品色彩绚烂,美轮美奂。
而其余几个系列的作品或黝黑、或碎裂,与人们印象中流光溢彩的琉璃大相径庭。尤其是“更见菩提”系列作品,铁丝深入到琉璃中,两种相异的材质相互拥抱。
杨惠姗介绍,由于连续熬夜创作,2010年的一个清晨,她的左耳突然失聪,“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部坏掉的电话,失去了对时空的判断。”
煎熬中,她选择不停创作,最终有了“更见菩提”这个系列的作品。《大菩提花》、《随处光明自在》等作品中,铁网根根交错,冰冷、杂乱,深入透明澄澈的琉璃中,仿佛在进行一场生命的对话。
而张毅创作的“自在”系列,怪诞奇异,像没有完成,又像已经完成。“焰火禅心”系列则像石头上开出的花朵,似信手拈来,又显出随性不拘,充满禅意。
摸索出2100年前的琉璃制作技法
张毅向记者介绍,他和杨惠姗制作琉璃的工艺,来自曾流行于2100年前、中国西汉时期的琉璃脱蜡铸造法。
这种技法在中国早已失传,上世纪80年代末,杨惠姗和张毅耗时3年半的时间,负债7500万新台币,出售和抵押了自己和家人的6栋房子,经过千万次的实践,最终才又摸索出来。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称,“琉璃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时间以来,我们只能从诗文典籍中,遥想它高贵而典雅的身影。杨惠姗和张毅拂去了遮蔽琉璃艺术真相的烟尘,使琉璃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情景中得以复兴。”
杨惠姗称,自己和张毅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直痴迷于琉璃艺术的原因。
在1996年参观了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之后,二人被深深地震撼。“我们还两次到重庆的大足石刻采风,两次都看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在那里我们也收获了许多的感动。”
杨惠姗称,她正在创作一件两米高的千手观音琉璃作品。
据了解,杨惠姗如今已是国际一流的琉璃工艺大师,她的作品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康宁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等16家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收藏。
而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品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此次也将收藏杨惠姗、张毅的作品各一件,这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收藏琉璃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