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
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由于公众将之与“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等联系起来,因此M2的增长备受关注。我国的货币到底发行了多少,其对物价房价走势形成怎样的影响,M2快速增长是福是祸,种种疑问亟待解答。
M2首次“破百”
随着M2首次“破百”,M2正在成为继CPI之后又一让中国百姓逐渐了解的经济术语。百姓所熟知的现金、钞票属于货币,而这并非经济学中货币的唯一概念。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此外,还有流通现金的概念即M0,是个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
“公众所理解的货币其实就是M0,简单讲就是老百姓钱包里的钞票,是真正意义上央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货币,它与‘破百’的M2不是一个概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数据显示,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并不高。2012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而我国的M0为5.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600多亿美元。
不过相对于M0,M2增速较快却是事实。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近五年来我国M2的增长上演出“狂飙突进”的一幕: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2012年已达97.4万亿元。
随着M2的快速增长,一项跨国比较屡屡见诸报端:我国的M2已超越美国的,成为全球M2量级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的1.5倍。
不过对于这一比较,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的M2统计口径远大于美国,美国M2中不包含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M2支持。
与通胀无必然联系
在北京打拼了五年、准备买房的年轻白领刘宁,听到了一个让他颇为疑惑的说法:房产专家说,过去几年来,M2占GDP比重从不到150%上升到目前190%,多出来的货币都进入了楼市,房价还要涨。
刘宁的疑惑不是个案。M2占GDP比重过高是否意味着货币超发,是否推升了物价上涨,成为很多人都想弄清楚的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仅由货币占GDP比重偏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没有根据,而房价上涨的因素极为复杂,与国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贪污腐败、海外热钱流入均有关系,货币亦非唯一推手。
“M2占GDP比重本是一个用于度量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概念,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无节制印钞的指标。事实上,一国M2/GDP的上升,与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不能将之与货币超发画等号。”光大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我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
在经济学家余永定看来,因M2占GDP比重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没有道理,“中国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原因。”
对比国外的情况可以发现,M2占GDP之比与通胀的发生无必然联系。目前我国M2占GDP比重接近190%,同期日本货币占GDP比重虽高达238.8%,但其物价水平却长期维持负增长;而邻国俄罗斯的物价指数虽超过10%,但其货币占GDP比重却仅有43.9%。
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货币的过快增长对于价格的稳定及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我国不合理的融资模式、增长模式等深层次问题,为货币规模瘦身减负,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着力点。
“我国确实面临货币存量过多的问题,但货币存量不是现金,它的主要创造者是银行而不是央行。因此降低货币存量就要优化融资模式,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扩大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模。”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
更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当前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趋势,降低M2占GDP比重,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我们看到货币量虽然快速上升,但货币周转速度却在不断变慢,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中国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M2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经济投资效率日益低下、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表明当前我国投资效率过低、经济发展日益货币化的现象,结构转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