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嘉陵江北岸沿江地带,东南西分别与巴南、南岸、渝中和沙坪坝四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这是今天的江北区。那么,谁又知道历史上的江北,经历了哪些变迁,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4月9日,江北区方志馆正式开馆,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14时30分至18时,市民朋友都可以走进方志馆,在一本本厚重古朴的典籍中,寻找江北,乃至我们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重庆最早的城——
早已无迹可寻的“滩城”
“巴人从哪里来?至今没有定论,但是巴人不是重庆土著,却是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江北区方志馆内,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春葆翻阅着最新出版的《江北区地方志》,“但在重庆这块土地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城可能就要数位于江北鱼嘴附近的滩城了。”
滩城,很早就没有踪影了。所有书籍都只是记载它,而没有具体的描写。
记载滩城最早的书当是南北朝人李膺写的《益州记》,遗憾的是这本书早已失传,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字,都是其他人引用到别的书中的。清嘉庆25年(1820)编的《巴县志》,还有关于滩城的记载,“古滩城。《舆地纪胜》载,在巴县东七十九里岷江岸,周一百步,阔五尺,相传巴子於此置津立城是也。”
“滩城虽然名为城,但其实很小,小得很像是一个城堡。”江春葆比划着“周一百步,阔五尺”,由此看,所谓滩城,其实就是一个了望台,或者烽火台。
滩城建筑的时候,是巴子国建国之初,经济不富裕,而且同时有许多地方都在修建工事,因而,滩城极有可能是用泥土夯筑的,也就是重庆人说的“土墙”,时间一久,无人维修,滩城也就倒塌了,也就无迹可寻了。
巴郡郡治北府城——
1800多年前的“巴县衙门”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巴县衙门位于今天的渝中区解放东路,鲜有人知道作为巴郡郡治的“巴县衙门”,最早是在今天的江北区。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将原巴地置为巴郡,郡治江州。两汉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东汉时,在今天的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设置北府城,作为巴郡郡治所在。江春葆介绍,“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紧靠大江,又与两江之北广袤的陆地相连,占尽地利,作为郡治,显示历史上江北沿江经济在古重庆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府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置的?常见的说法是:“汉世,置北府城……”这句话来源于《华阳国志·巴志》“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也。后乃还南城。”
巴郡郡治在江北一共经历了506年。据《重庆建置沿革》一书记载,公元226年巴郡郡治才从北府城迁至今天的渝中半岛。
“后乃还南城。意思就是迁至‘南府城’,即今天的渝中区。”江春葆介绍,但北府城究竟在江北的哪个地方,如今却成了历史留下的谜题。
“有人认为在江北城,也有人认为在刘家台。”江春葆回忆说,江北嘴重庆大剧院的建筑工地曾经出土过排水系统和大型建筑构件,有人据此估计北府城还是应该在江北城。
乾隆时“江巴分治”——
两江新区翻版“江北厅”
“今天的两江新区所辖地域范围可以说是‘江北厅’的翻版哦!”查看着“清道光二十四年江北厅舆图”,江春葆称,“‘江北厅’相当于今天的江北区、渝北区和北碚区的嘉陵江北岸区域,可不是今天的两江新区?”
原来,清初,巴县编为西城、江北、居义、怀石四里,后改为忠、孝、廉、节、仁、义、礼、智、慈、祥、圣、直共十二里。清朝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45年,重庆府通知署移驻江北城,将巴县江北镇设置为江北厅。到了乾隆二十四年,江北厅又扩大了厅域,分巴县义里十甲、礼里十甲及仁里上六甲,共42个场同归江北厅管辖,史称“江巴分治”。
“分治后,江北厅、所辖区域与今天的两江新区区域大体相当,厅治就在江北城,即今天的江北嘴。”江春葆介绍,在此之后,江北的工业、教育、商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更是成就了江北远近闻名的工业区美名和厚重的抗战文化精神的人文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