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每吨20元,这个价格大约是重庆主城区的4倍。在云阳县歧耀山片区的清水乡高山贫困地区,乡亲们至今仍在喝这样的高价水。这几年来,虽然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帮助清水乡脱贫致富,实施了点、线、面上的各种扶贫措施,但这里仍然难以割断穷根,没有甩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
路修好了 饮水依然艰难
清水乡位于云阳县歧耀山扶贫开发片区的核心地带,这里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达1680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近日上午,在云阳县最南端的清水乡清水村漆树坑,73岁老人刘祥军老两口围坐在火炉旁烤火,这里海拔1100多米,4月份了还有些冷,气温只有10℃左右。
刘祥军的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一家人就剩老两口留在村里。老人见有人来访,掩饰不住喜悦,忙迎上前来:“去年搬进了新房子,栽了黄金梨,养了山羊,收入比以前稳定了一些。”
聊天中,老人仍对过去的生活记忆犹新:“记得以前要去场镇,早上天没亮就出发,要等天黑才能赶到。去年,政府将村里大路、小路修好了,现在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只是……”老人话头一转,“冬天最冷的时候,饮水还是困难,气温太低水管会冻裂,我们要很早就蓄好水,不然就只有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喝。”
“而且,水费确实有点贵,要20元一吨!”岐山村一些农家乐业主也向记者反映道。由于当地多为喀斯特地貌,蓄不住水,海拔又高,只能依靠工程性供水。以歧山村为例,水源需要从海拔600米的场镇经三级提水至1100多米的高山上,尽管解决了岐山、龙洞、大堰等村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但成本太高,每吨水价格20元。他们算了一笔账,这里的水价足足比主城区贵了4倍多,而当地村民的收入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点线扶贫 依然难断穷根
刘祥军老两口现在虽然能吃饱,但难说吃好。他们说,最近每天的主食仍然是洋芋红苕,要隔上好几天才舍得吃一顿肉,连大米也舍不得敞开了吃。
“山区的贫困面貌总体上仍然没有改变。”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显平无奈地说,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但这些基础设施配套目前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比如公路通行的质量不是很高,晴通雨阻现象依然存在,清水乡与周边很多紧邻乡镇(耀灵乡、泥溪乡、奉节县吐祥镇)通乡路的缺口依然没有打开,商贸流通和信息交流困难,这严重制约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县里和村里在扶贫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希望通过点线扶贫,规划产业带动山区走出贫困。清水村村支书谭平仲介绍,前几年政府筹资120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对村里的100户危房重新改造,建立了散落小院居民点,还配套了基础设施,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实施定点扶贫,刘祥军老人便是其中一户。另一方面,片区还在实施以“点”带“线”的扶贫模式,把高山贫困户搬迁到云利公路(云阳县内约80公里)两旁,用公路将它们带动起来,形成一条线,实施扶贫。李显平介绍,这条线串起了19个异地搬迁的农户集中点。其中,搞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涉及清水、岐山、龙洞等60多户,共13处,其余的则根据各自优势,分别发展高粱、柑橘及中药材、黑木耳等配套产业。
李显平说,这几年来,点线扶贫虽然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因基础设施配套仍然较落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贫困面貌,扶贫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破除基础设施双轨制 造血扶贫
贫困山区的高价水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扶贫开发拉了后腿,是城乡基础设施双轨制的典型代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一些区县尤其是贫困山区的饮水没有和城市使用一套系统,也没有实施相同的价格。农村的自来水绝大部分是自建小型水厂,成本高,水源得不到保障,卫生条件也比较差,严重制约农村发展。
记者采访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市已有部分区县开始采取措施,破除基础设施双轨制,让城市和乡村使用共同的路网、电网,也使用共同的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了,再引导当地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真正地割断穷根。
李显平介绍,在清水乡周围的歧耀山片区,特色产业扶贫已初具规模,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以柑橘产业为例,片区龙角镇兰坪村现发展柑橘规模近2000亩,已投产800亩,收益不错,由于引进了业主,发展了果园基地,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善,公路通到了每一个生产队里,堰塘、人行便道、灌溉、饮水等全部完善。在此基础上,镇上的高家、龙堰、均家等村也带动起来,发展了6000亩柑橘和4000亩蜜柚,前景诱人。“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用优质便宜的水、电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吸引柑橘深加工产业落户,片区彻底甩掉贫困帽子就指日可待了。”李显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