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天堂的一封信
你在天堂,好吗?
从人世间到天堂,不知是否通邮?我的这封信,你是否能看见?但有些话,我真的想说给你听,说给在天堂的你听。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来自哪里,但我知道,自我重见光明之后,你已不在这世间,我的幸运踏在你的无私之上,让我的感谢无从说出口。
事实上,从小我的眼睛就不好,比同龄人更早戴上了眼镜,在我即将大学毕业时,眼睛开始越发看不清楚。我无法形容这种恐慌,这个精彩的世界,我还没看够。我不能想象,靠摸索该如何度日?
那时候,我知道了角膜移植,这需要那些好心人,在即将离世时勇敢的捐献出来。这几乎需要奇迹!等待令人绝望,但我很幸运,几个月后,医生告诉我,已经有了志愿者捐献的眼角膜,我的移植手术非常成功。
一个来自陌生人的眼角膜,像一片滤镜,被装进了我的眼睛,这个世界前所未有的清晰。但我高兴得小心翼翼,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一个人活着,我肩负着两个人的生命,甚至是两个家庭的希望,我必须好好活着,才能将另一个生命的精彩延续下去。
清明到了,这般绚烂春季,我看着这美丽的世界,也来看望为我捐献了器官的你。你是谁,来自哪里,都不再重要,我想对你说:谢谢你,赠我新生活,我会好好过!
一位幸运的受益者
2013·4·2
黄道清、邱景伦、陈克纯……一个个沉默的姓名,无声地记录着那些将遗体器官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的生命。4月2日,江南殡仪馆,我市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遗体器官捐献实现者家属和上千市民聚在一起,在“重庆市遗体捐赠纪念碑”前,为这些没有墓碑的英雄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鲜花公祭。
上午10时,细雨纷飞,哀乐低回。鲜花簇拥着纪念碑,没有骨灰,没有专属墓穴,但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从未远走。
看着纪念碑旁的展板上,亲人的笑容清晰如昨,65岁的樊婆婆禁不住泪流满面,“儿子走的时候,才35岁,我安慰的是他的眼角膜还在看这个世界。”
“墙上的名字,逐年在增多。”市民何女士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来看望自己的母亲,“当年,偌大一个广场,只有40多个名字,现在年年都在增加,祭祀的人也在增多。”看到这么多人前来缅怀,何女士略感欣慰,“我妈就是思想太前卫,以前我不理解,今天看到有这么多受益者来祭奠他们,我觉得她做得对。”
“尽管我不知道您是谁,不知道您来自何方,但我要说一声谢谢,是您的捐献,让我重见光明。”上百名受益者及家属手持鲜花,在纪念碑前久久站立。一位坐着轮椅前来的市民坚持亲手将鲜花呈到碑前,“好心人已经去世了,对他的家属说声谢谢也好。是他们的捐献,给了我们新的生活。”
第三军医大学负责人表示,随着市民思想意识的提高,这两年,全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大幅增加,仅今天一个上午时间,在第三军医大学设在江南殡仪馆登记点登记捐献遗体的市民就有十多人。
追忆
“妹妹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生命仍在继续”
看着妹妹王鑫悦的照片,王丹丹没能忍住眼泪。她小心地拨开花瓣,喃喃自语:“妹妹,你看得见我吗?这么多人都来看你了,天堂里还有没有病痛?”
2013年2月9日除夕之夜,当别人正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时,10岁的王鑫悦因患小脑肿瘤抢救无效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做保安和护工的父母与大女儿王丹丹商量,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捐出她的器官和遗体。
“妹妹只有10岁,还来不及享受快乐的童年,我们希望她留在这个世界上。”回忆起懂事的妹妹,王丹丹难掩悲伤。去年国庆节前夕,王鑫悦开始出现头痛、头晕和恶心的症状,一个多月后,她被确诊为恶性肿瘤。随着病情不断恶化,脑内的肿瘤压迫神经,小鑫悦常常头痛得直冒冷汗。
“最严重的时候,妹妹也只是说一句‘爸爸妈妈,痛’,从来没有哭闹过。”王丹丹说,即使再难受,她也强忍着疼痛自己起身上洗手间,或是吃饭,不愿意爸爸妈妈担心。
到了今年1月,王鑫悦脑内的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双目失明。随着病情的严重,在主治医生的劝说下,王鑫悦被接回家中。“她太懂事了。”王丹丹记得,在一次看电视时,电视里正在播放捐献器官及遗体的案例。当时,母亲任孔梅对小鑫悦说起捐献器官和遗体能够造福别人时,小鑫悦懂事地回应母亲,捐献器官和遗体不但能够延续他人的生命,还能供科研人员研究一些病案,避免更多人受病痛折磨。
妹妹的话,坚定了一家人的决定。今年2月6日,距离农历春节还有4天。王鑫悦的病情再一次恶化。当天凌晨,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王鑫悦被送往新桥医院重症监护室。
2月9日凌晨4点27分,医生宣布王鑫悦脑死亡。这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像是睡着一般,带着不舍安静地离去。但她的脚步不曾走远,目前,王鑫悦的肝脏已经在北京武警总医院成功移植给一位3岁的孩子;而她的肾脏分别捐献给了重庆的一位20岁男性和50岁的女性。王鑫悦的遗体,已经捐献给第三军医大学,而眼角膜,还在筛选合适的受赠对象。
王丹丹说,我们一家人一直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但只要一想到她的器官依然活在别人的身体里,就像妹妹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感到很欣慰。
誓言
“感谢你们,让我们获得新的未来”
公祭仪式上,80后小伙子黄奕深深地在纪念碑前鞠了一躬。“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是感谢你们,让我们获得了新的未来。”说这话时,小伙子有一些哽咽。
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2011年,黄奕与妻子万颖结婚,新婚燕尔,正在规划美好的未来,一个噩耗突然降临:妻子右眼眼角膜边缘变形,一旦穿孔将危及眼球。
眼睛不舒服,万颖从来没放在心上,在她印象中,好像自己从小眼睛就有点涩,但也没什么大问题,没想到这次检查出大问题。“随时都有失明的危险。”黄奕说,如果不及时移植眼角膜,妻子年纪轻轻就可能成为盲人,一时间,这个小家庭陷入了绝望。
“治疗无望,必须要有新的眼角膜,这让我们除了等待,无能为力。”但幸好,一切都没那么糟,一位志愿者去世时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让妻子有了康复的机会。
“我相信种善因,得善果。”黄奕想起,2006年,自己父亲去世时,作出了捐献自己遗体和器官的决定,当时家人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直到病痛发生在自己妻子身上。“我觉得这是一种爱的传递。”黄奕说,如果没有体会过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痛苦,或许我对捐献遗体和器官没有多大的感觉,但经历过后,才觉得意义非常重大。
现在妻子手术后,情况非常稳定,“从此刻开始,我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未来。”黄奕说,自己和其他亲友会一起去报名捐献遗体和器官,用实际行动践行并传递信念。
让逝者安息 让生命延续
总有一种爱支持我们前行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
每年清明时刻,我们吊唁逝者,勉励生者,总希望能有一次穿越时空对话生命的深刻反思。今天,我们将目光瞄准这样一个群体:遗体器官捐献者。
他们用自己逝去的生命,点亮角膜患者的人生、延续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攀登医学高峰提供基石。这样一种超越生死的大爱,支持着我们艰难前行,让逝者安息,让生命延续。
生死的命题,只有在临近时才会格外清晰。就像80后小伙子黄奕说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需要眼角膜,或许他不会理解父亲当年捐献遗体的举动。据卫生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仅有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大多数患者只能在无望的等待中离世。
是的,如何看待生死,特别是如何看待死,此刻变得更加深刻。就在许多人还在围观,表现出惊悚乃至怀疑的表情时,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勇气令人无法想象:一方面要忍却亲人的别离和伤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俗世的怀疑。但他们没有退却,将“入土为安”的观念碎为齑粉。人们不仅要问,他们的勇气何来?
公祭现场,面对逝者,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会默默流泪甚至嚎啕大哭,他们依然不忍亲人这样的别离。但另一个场面同样感人:“我会替你好好活下去。”一位受益者在碑前默默起誓。
这无疑是生命的延续,这里,你早已看不到死的任何讯息,只有对生命的展望和喝彩。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观,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死轮回。我敢说,正是有了这样的生命豁达,才让遗体器官捐献者有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生命得以延续,生命的故事有机会重新书写。对受捐者来说,自己无疑是幸运的,但他们更有了一种责任,那就是无比坚强活下去的责任,无比精彩追求生命质量的责任。因为,他们承受着一个逝者的重托,承受着爱的延续。
没有骨灰,没有墓穴,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默默用这些文字,祭奠那些献出大爱的人,那些勇气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人。
全市共1673人捐献遗体器官
据市红十字会有关人士介绍,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累计接受志愿者登记遗体(组织)捐献10925例,已实现志愿捐献1673例,其中:实现遗体捐献811例、实现眼角膜捐献862例,成功帮助1236位角膜患者重见光明。
目前,我市接受遗体器官捐献的单位有三家,分别是第三军医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电话68775225、13883099640)、重庆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电话68486000、13206063609)和重庆市眼库角膜捐献接受站(电话89012262、13206180358)。希望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也可直接联系重庆市红十字会咨询和办理相关手续,电话是67084855、67084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