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8日,西南地区首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8年过去,同兴还有了一个“伙伴”——丰盛垃圾发电厂,目前,“兄弟俩”每天“吃”进主城七成以上生活垃圾,“吐”出近百万千瓦时电力。
用垃圾发电不愧为现代人的一大奇思妙想,重庆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作为垃圾发电技术的典范,如今瑞典全国有25万户家庭的用电全部“仰仗”垃圾。近日,记者在该国采访发现,瑞典垃圾发电中的诸多“独门秘笈”,让人大开眼界——
从巴南区丰盛古镇南行8公里,有一片醒目的浅棕色小洋楼。
大片的草坪、艳丽的花卉、挺拔的树木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如果不是洋楼外墙上标注的“三峰环境”四个大字,你很难想像,这里竟是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丰盛垃圾发电厂(“三峰环境”公司是丰盛垃圾发电厂的母公司)。
8年前,重庆的垃圾发电厂是另一种情形。
2005年3月正式“开张”的西南首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不久,记者前往采访。还没走进厂区,一两公里外就弥漫着刺鼻的异味,让人想逃离。
“短短8年间,重庆垃圾发电技术便走在了全国前列。北碚同兴垃圾发电厂的处理技术早就更新换代,不仅厂区内闻不到臭气,发电厂本身就是鸟语花香的大花园。”丰盛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毅介绍。
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垃圾发电到底有多大的市场潜力?重庆如何在该领域保持自己在国内的“领军”优势?近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并远赴“全球垃圾发电的先锋”——瑞典作专题采访报道。
剩菜剩饭也能焚烧发电
主城七成生活垃圾被“吃掉”,每天“吐出”电力100万千瓦时
周师傅是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一位操作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操作台前,操纵巨型“铁爪”深入数十米深的垃圾池,将从各地运来的垃圾“喂”进焚烧炉中。
在旁人看来,这种现代化的操作场景似乎很“炫”。但周师傅并不这样认为。“才来厂里时,觉得自己只是垃圾焚烧工,与高科技无关。后来来厂参观的人多了,我才晓得自己无意中碰上了一个连七十二行里都没有的新行当。
长期以来,人们把垃圾当废物一埋了之,认为它始终是个大麻烦,没想到现在竟然还可以用它发电。
处理垃圾的确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杨毅透露,中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3.6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亿至1.6亿吨,占全世界城市每年产生垃圾的30.6%,且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
更为糟糕的是,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围中,有1/4的城市为找个合适的垃圾场犯难。
“垃圾不是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1987年,国内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深圳建成,中国垃圾发电产业正式起步。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160座,垃圾发电率占垃圾处理量的10%左右。
重庆在这方面起步也较早。2000年,重钢集团引进德国马丁垃圾焚烧和烟气净化处理全套技术,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垃圾焚烧技术、设备国产化的企业。为让垃圾燃烧更充分,三峰环境还对焚烧炉进行了延长燃烧段、增加烘干段等技术改造,“如今汤汤水水的剩菜剩饭也能焚烧发电”。
2005年3月,重钢集团与中国环境保护公司、重庆远达环保公司联合投资的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这是中国首座采用世界领先水平的国产化炉排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同兴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600吨左右,每天发电约3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约1.27亿千瓦时。
七年之后,我市第二座垃圾发电厂“诞生”——丰盛垃圾发电厂试运行,全面投产后可日处理垃圾2400吨,每年上网电量约2.3亿千瓦时。如今两座发电厂每天“吃”掉主城七成以上生活垃圾,发电近100万千瓦时。
愿当场“吃草试毒”
为验证周围不长“毒草”,电厂职工“舍身取义”
虽然重庆垃圾发电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使这一新技术造福更多市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毅谈起推广这一项目时,就忍不住大倒苦水:“项目开始布点时,由于认识不到位,很多人感到不安,千方百计阻挠项目落地。”
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
丰盛发电厂建起后,附近居民担心垃圾焚烧排出的“烟雾”有毒,对此意见很大。“当时,有农妇跑到厂里,嚷着要扯厂区内的草喂牲口,看这片‘毒’土地上长出的‘毒’草会不会把畜生毒死。”
杨毅说:“我当场就回答她,扯草喂牲口太麻烦了。不如你看得起哪把扯那把,我当场嚼给你看?看到我这么有信心后,这位农妇才心服口服地离开。”
杨毅介绍,实际上,重庆现在的技术上还是相当成熟的。特别是在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的二噁英上,他们有在国际上都很领先的“三板斧”——
首先,将焚烧炉温度控制在1000℃左右,事实上当温度超过850℃时,二噁英在两秒内就会分解。
其次,当温度下降到450℃左右时,会合成二噁英。电厂通过减少断面设计,让温度快速下降,减少二噁英产生时间,“断却后路”。
最后,垃圾焚烧排出的烟雾进入喷雾塔后,喷雾塔喷出的石灰浆和活性炭会吸附重金属和二噁英。
“经过多道关口拦截,电厂排出的二噁英含量,小于0.1纳克/立方米,达到欧盟2000排放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为了打消当地居民顾虑,电厂现在还出钱收购当地居民种的蔬菜,“我们搞垃圾发电的自己都不怕,当地居民还怕什么?”
相对于国内对垃圾发电认识的不到位,在瑞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我们把垃圾看成了能源,它们为我们创造了财富。”这次在瑞典采访,当地人告诉记者,在瑞典,垃圾焚化厂甚至距离居民区只有500米。
瑞典地处北欧,有1/6国土位于北极圈内,常年气温较低,可供万物生长的日照比大多数国家都短,这使得瑞典生态基础较别国更加脆弱,也就更加注重环保。
“瑞典平均每人每年制造500公斤垃圾,这些资源很早就被利用起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告诉记者,19世纪90年代,瑞典就建立了首家垃圾分类处理厂。
严谨而公开的数字,让瑞典人从不为他们的空气质量担忧。1991年,瑞典共有18座垃圾焚烧站,每年排放100克二噁英。到2006年,瑞典的垃圾焚烧站总数上升到29座,全年排放二噁英是0.7克,远远低于交通行业、工业所排放的二噁英。目前,垃圾焚烧为瑞典提供约20%城市供暖,满足25万家庭用电所需。
瑞典有套完整“垃圾经济学”
每年“进口”80万吨垃圾,回收处理已形成良性循环
瑞典政府办公室中瑞环境技术合作司副司长姆尼克·万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瑞典垃圾处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循环使用,最小限度地填埋。处理从源头上开始,优先处理方式分别为减少垃圾产生、重复利用、再循环、填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瑞典致力于培养垃圾主动分类的观念。最初几年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就把环保概念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将垃圾分类投放,孩子回去后再告诉大人垃圾如何分类。
“瑞典还有套完整的‘垃圾经济学’。”尼尔森介绍。瑞典人认为,经济发展的曲线与垃圾变化的曲线应该是重合的。在经济发展中会面临垃圾处理这样一个关键点。处理不好,大量垃圾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在上世纪60年代,瑞典还是混合收运垃圾的。由于没有解决好垃圾处理这个关键点,大量的资金都消耗在一边处理垃圾,一边整治污染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瑞典人意识到垃圾处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垃圾处理法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升 ——
1994年,瑞典所有城市固体垃圾在最终处理前,需按照15种以上类型进行分类;2002年,他们已明令禁止可燃烧垃圾填埋处理……
2003年至今,虽然瑞典的生活垃圾增量不大,但处理方式变化明显:填埋比例从22%下降至3%,废物回收利用率从29%提高到35%。目前97%的生活垃圾是回收利用,只有3%填埋。
由于焚烧产业太过发达,瑞典甚至还闹起了“垃圾荒”。每年瑞典进口80万吨可燃垃圾——并且是出口国付钱。瑞典去年大约进口了85万吨,全年一共焚烧了550万吨垃圾。
“重庆应该学习瑞典,把垃圾当资源。”市环卫局人士介绍,主城每天产生垃圾约5500吨,如果重庆能把垃圾作为可再生资源加以处理,废弃的东西尽可能减少,污染自然而然降低。
“重庆出台垃圾分类标准,从前端控制垃圾产生的数量。”环保志愿者林莉表示,垃圾分类国内不少城市已先行先试。比如宁波出台规划,到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人均垃圾处置减量率达到15%。
“淘金”垃圾, 瑞典年入160亿美元
重庆应从卖技术、卖设备,转向卖经营形成产业链
垃圾发电正成为全球快速膨胀的一大新兴产业。
如今,瑞典环保产业产值已近400亿美元,其中垃圾处理和再生循环产值便占到40%以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瑞典已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工程安装、服务及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该国生产的垃圾回收装置,不仅卖到了我国天津、广州、深圳等地,更有不少企业希望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谋求合作。
重庆的垃圾产业发展也开始在起步。
三峰环境负责人介绍,2009年8月,三峰环境在建桥工业园建成了1.3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焚烧炉总装基地。如今,三峰环境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垃圾焚烧发电集团,其生产的焚烧炉在国内占据了27%的市场份额,在全国20多个城市有着50多条垃圾焚烧生产线。
“虽然重庆垃圾焚烧水平已处在全国前列,但要成为像瑞典那样的全球资源处理龙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院长唐一科认为,重庆应重点研发新的焚烧技术、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按照生产运用一代、创新储备一代、积极研发一代的思路,建立“实验室——中试基地——一线生产企业”一条龙的创新体系。
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分析,在西方国家,政府对垃圾发电行业的税收给予了很大支持。重庆也应加大对垃圾发电产业的的补贴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涉足垃圾发电领域。此外,“走出去”也是发展垃圾发电产业的良好方式。“应该把设备卖到第三世界的国家去,通过累积资本,推动重庆垃圾发电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处于垃圾发电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网站披露,国家拟在“十二五”期间投资2636亿元,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预计到2015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增加384座,焚烧能力届时可达31万吨/日。
“重庆要在垃圾发电产业中深度掘金,还要争取从卖技术、卖设备转向卖经营。”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看,垃圾发电运营可能走得更远。据预测,垃圾发电运营收入在未来10年的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18%,从2010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9亿元。
按照主城生活垃圾100%用于焚烧的目标,未来3至5年,我市将在主城新建3至4个垃圾发电厂。“十二五”期间,三峰环境将力争在全球布局60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目标,“届时重庆垃圾发电技术不仅将造福更多市民,也将走向世界。”蒲勇健说。
观察者说
应尽快推行垃圾分类
垃圾不是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重庆注重垃圾处理这个城市富矿,经过10余年发展,重庆垃圾发电技术已在排放标准上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引进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方面,重庆还只学到了“皮毛”。
重庆最早从德国引进了垃圾发电技术,如今上网电量加上财政补贴,垃圾发电产业只是略有盈余。但在德国,垃圾处理业已成为高利润行业,年产值500亿欧元,从业人员超过6万。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不管是德国还是瑞典,它们垃圾发电的精髓,是建立在垃圾高度分类和回收处理的基础上,高度分类和回收处理有两大好处,一是最大限度减少需要焚烧的垃圾总量,二是将不宜焚烧处理的垃圾事先剔除,将焚烧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泛滥的垃圾成为城市顽疾,垃圾发电被视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道。但要科学利用垃圾,相关方面也应在加强民众教育、健全垃圾分类体系上深下功夫。只有健全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标准,重庆才能像瑞典、德国一样,真正将垃圾资源“吃干榨尽”,城市垃圾这个资源富矿才能造福更多市民。
技术拿来了,管理模式和运营理念也应精心揣摩,再结合本市实际,加以融会贯通,重庆的垃圾发电产业将更具核心竞争力,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