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调整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内容,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由于该《目录》将于今年5月起生效,外界纷纷猜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届时将重回市场。
已经“禁闭”10多年的产品如今为何解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是否构成危害?解禁之后又该如何管理?记者进行了调查。
从“禁闭”到“解禁”,为什么?
业内专家称:一次性发泡塑料属绿色产品范畴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容易产生有毒物质的“危险品”。
早在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通知,要求到2000年底,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1年,国家经贸委又发布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要求国内所有生产企业(含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不过今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调整时,在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本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召开通气会,由业内专家对“解禁”进行解释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属绿色产品范畴,“在使用过程当中是安全卫生的,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对人体无害”,并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该消息一传出,顿时引起舆论关注。记者日前随机采访,不少市民都表示对这一做法“很不理解”。
“既然禁了这么多年,也起到了环保效果,为什么要解禁呢?”市民王先生说,以前觉得塑料饭盒装食物很方便,后来才知道饭盒可能“带毒”,就再没有用过。他表示,禁用塑料饭盒后街头就很少见到“白色污染”,商家用纸盒或可降解的塑料盒子盛装食物同样很方便。
发泡塑料餐具并未“绝迹”
小商小贩仍在使用
即便此前国家明文禁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多数餐饮店都遵照执行,却仍有“漏网之鱼”。
在八一路好吃街和市内多家餐饮店,用于盛装或打包食物的餐具都是纸质餐具或可降解的塑料餐具,只是由于不同材质的打包盒成本不同,部分餐厅会收取相应的“打包费”。
不过在多处路边露天烧烤摊,不少卖家仍然使用发泡餐具为客人打包。
“估计市内每天至少有数十万只一次性发泡餐具在市面上流通。”市食品工业协会负责人称,由于使用方便、购买成本较低,小商小贩自然成为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主要使用者。
记者在某购物网站搜索“泡沫餐盒”发现,有20多个商家都在销售这类餐具,50元可以买500个,平均1角钱一个。从口碑较好的店家销售数据看,仅一个月该店就卖出了近5000个发泡塑料餐盒。
“白色污染”是否卷土重来?
相关部门称尚未接到“解禁”通知
一次性发泡餐具造成的“白色污染”,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如今一声“解禁”之下,让大家不禁担心,使用发泡餐具盛装食物是否“带毒”?“白色污染”会卷土重来吗?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李卫东表示,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发泡剂、填充剂等化学试剂。当发泡餐具所盛食物温度达到65℃以上时,餐盒内化学试剂中的有毒物质将被释放出来,融进食物内。
“这些有毒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内,很容易引起肝脏疾病。”李卫东表示,盛装食物应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即便使用也不要放入微波炉加热或盛放温度较高的食物。
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是否会“解禁”,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均称尚未接到通知。市工商局负责人表示,对于市场上不法商贩售卖一次性发泡餐盒的行为,目前仍会严查处理。
市食品工业协会负责人认为,当前应尽快建立包括发泡餐具、非发泡餐具在内的塑料回收体系,并参照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发泡餐具厂家按标准收取污染治理费用,作为回收处理的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