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石砌筑的明代古城门、刻在峭壁上的佛面、幽深的古寺、各具特色的清代川东“豪宅”……这不是穿越剧里的场景,而是“隐藏”在丰都多年的一处大型古建筑群。打开城墙右边的铁门,一股浓烈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在丰都县名山街道小官山彭家垭口,一座坐南向北的明代古建筑群十分抢眼。3月21日,记者从丰都县文管所获悉,今年年内,由三峡库区搬迁复建的这座小官山古建筑群有望对外正式开放。
据了解,该建筑群由6处地面文物组成,是典型的川东传统民居建筑。由于之前散落于三峡工程淹没区175米水位线以下,2002年开始拆迁,2007年12月主体全面竣工,集中于小官山彭家垭口。因迟迟没有完成配套设施等问题,该建筑群至今还未正式开放。
这个养在深闺待人识的古建筑群到底有何特色?昨日,记者前往打探。
四大院落各具特色
“弯”也是一种风格
打开城墙右边的铁门,记者跟随丰都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付坤明进入围墙内,一股浓烈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付坤明介绍,小官山古建筑群由王家大院、周家大院、卢聚和大院、秦家大院、天佛寺、会川门6处地面文物组成,建筑群总占地面积就有2万多平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王、周、卢、秦四大院落成方形布局。木板墙、雕花窗、青石地……每处院落,牡丹、仙鹤等精致的雕刻都无处不在,尽显大家风范。
不过,虽然都是典型的川东建筑,但每家大院都各具特色,如王家大院为一进三重四合院落,周家大院则为一楼一底宅院,卢聚和大院则由上、中、下三组院落构成。
除了精致的雕刻外,一些弯曲的柱子和横梁也随处可见。是年久失修,还是修建者故意为之?
“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正是峡江建筑特点所在。”全程参与复建工程的丰都县前文管所所长李国洪告诉记者,峡江人修房子喜欢因材就势,柱子并不一定要修得笔直,而是尽量保证原貌,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既承重又增添了一些别样的美感。”
还原古寺中的佛像
切割峭壁上的佛面
在卢聚和大院的上方,一座悬山式屋顶、穿斗结构的寺庙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付坤明介绍,该寺为天佛寺,原位于县城西郊,后毁于兵焚,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建。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寺庙由山门、前殿、后殿及左右厢房构成。柱墩为大象、蟾蜍等动物造型,十分生动。后殿内,三尊近2米的石雕佛像盘坐于莲花之上,神情安详。
“这三尊石像可费了大力气哦。”付坤明说,寺中原来的三尊佛像都是明嘉靖年间浇铸的铁佛,但已被破坏或移走。然而明代铁佛浇铸工艺难以复制,为此,他们特意请来工艺高超的大足石匠依照原貌,重新打造了三尊石雕佛像。
而在天佛寺旁边的山坡上,一块面相饱满的石刻佛面也大有来头。
据了解,这块高3.4米、宽2.4米的佛面从丰都长江大桥北岸的峭壁上切割而来。“那里有段险滩叫观音滩。”付坤明说,明天顺年间,一些船家为求佛祖保佑,集资建了这个佛面,此后,“水淹大佛首,轮船不能走”的民谣在丰都广为流传。
四家大院资料缺乏
背后故事尚待调查
丰都县文管所所长刘屏介绍,小官山古建筑群力争在年内正式开门迎客,目前正在规划停车场、休息点等配套设施。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四家大院的背景资料十分缺乏,“比如,主人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家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后人去了哪里?都没有确切的资料。”
据当地居民介绍,卢聚和大院的主人靠贩盐起家,曾垄断丰都甚至周边石柱等地的盐业生意,然而关于其大院功能的说法就有两种:来自民间的说法是,卢聚和有3个老婆,上、中、下院分别由她们居住;而根据丰都县文管所专家推测,下院只是祠堂和花园,并非一所住处。
此外,对于秦家大院的主人,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猜测:秀才和袍哥。
当地流传,秦家大院主人秦香浦曾是当地帮会“袍哥”首领之一。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丰都时,秦香浦等人还率众响应,夺取了丰都县印。而丰都县文管所人员了解到的情况是,秦家大院主人叫秦香圃,是一名秀才。
“下一步,我们将对几个大院的历史做详细的了解与考证,也欢迎市民为我们提供线索。”刘屏表示,希望以调查、征集等方式,在小官山古建筑群正式开放之前,为几家大院找到流失在时间里的故事。
小贴士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渝宜高速、长涪高速到涪陵,下高速走涪丰北线到丰都长江大桥北桥头后,往名山街道办事处方向行驶,小官山古建筑群就在该办事处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