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今古传奇·纪实版》2007年第2期,作者:《今古传奇》编辑部,原题为《1961:董加耕·特许为毛泽东守灵的知青》
语录: 身居茅屋,眼看全球; 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董加耕
1961年,董加耕被保送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但董加耕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北大,回乡务农,并将名字“董家庚”改为“董加耕”,意为加倍努力耕耘家乡。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一片质疑声中,他毅然扛起了犁耙。
董加耕虽然选择的是下农村种地,但是,却因此很快上了“天”。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回乡务农的经历,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1964年,《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社论,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壮举。随后,董加耕由生产队长跃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
董加耕没有想到,在耀眼光环的背后,一场暴风雨正在袭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董加耕立即成为“红色风暴”的冲击对象。“造反派”诬陷他是刘少奇培养的“黑标兵”,盐城县还成立了“董加耕问题联络站”。就这样,董加耕成为当时盐城年龄最小、职务最高的“走资派”。
在批斗中,“造反派”不停地让董加耕背《毛主席语录》。终于有一天,董加耕背错了一个字,给“造反派”留下了把柄,于是将他升级为“现行反革命分子”。
1971年,董加耕又被莫名其妙地打为“5·16骨干分子”,家中被抄,全家被隔离审查,他被关押达3年之久。在这次审查中,董加耕被罚站了整整18个日夜,小腿肿得发亮!后来,周恩来了解到董加耕在深挖“5·16”事件中所受的迫害,要求为他平反,并提议增补他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1974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见到董加耕,问他:“那些整过你的人,现在还和你在一起工作,心里感觉别不别扭?”董加耕只平平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能以错对错。”周恩来听了,禁不住夸奖他说:“这样好,不愧是小董!”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董加耕成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从此,一度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董加耕又时来运转。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被唯一特许在毛主席身边守灵七天七夜!
“文革”十年,董加耕被整了4次,罗列的罪名有“刘少奇的黑标兵”、“走资派”、“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现行反革命”等。
“四人帮”被粉碎后,因董加耕曾是团中央筹备组负责人和曾经被江青“深夜召见”等原因,他被扣上了“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抵制运动”的大帽子,又一次被隔离审查。直到1994年4月,董加耕的案子才经中组部复审、由江苏省纪委发文纠正了当年不正确的结论,并重新任职,落实为副处级待遇。
总之在那个时代,只要运动一来,就有董加耕的份。他3次被关押,时间长达5年零8个月。但从不胜寒的高处跌落下来的董加耕依然很乐观:“我还是那个董加耕,我没问题,不怕整!”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董加耕始终以一种进取的姿态不断前进,这与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分不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内宣传董加耕达到高潮,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也成为无数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求爱的人络绎不绝。但董加耕找对象的标准是倾向于能吃苦会干活的农村青年。这个时候,邻村的一位姑娘进入了董加耕的视线,她就是郝鸿鸾。18岁的郝鸿鸾是小学教师、民兵教导员。
但董加耕的母亲认为郝鸿鸾是农村人,不太同意。而郝鸿鸾的父母认为董加耕不读大学当农民,太傻,以后肯定会过苦日子,也不太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虽然两人互有好感,但关系一直不敢公开,只是将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给对方留着。那时,不仅在国内,越南、苏联等国外女青年的求爱信也络绎不绝,但都被董加耕“顶”了回去。终于,1965年10月,董加耕划着小船,拖着个大木箱,将郝鸿鸾迎娶回家,全家在破草屋里吃了一桌团圆饭后,从供销社借了两块木板搭了张床,两人开始了风风雨雨的人生。
即使在董加耕多次受审查期间,两人的爱也从未有过一丝动摇。在深挖“5·16”期间,董加耕被监禁起来。那时,郝鸿鸾正怀孕待产,董加耕在监狱中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20斤粮票托人带给妻子增加营养。而郝鸿鸾也不时带着鸭蛋去探望董加耕。现在,董加耕和郝鸿鸾生活在盐城市纯化路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家中的设施也很陈旧简单。董加耕说,他只想和老伴一起过平静的日子,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郝鸿鸾则说:“这辈子嫁给老董,我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