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领域是“大忽悠”时常出没之地,因为钱多、好挣。利用普通市民专业知识的缺乏,“忽悠高手”们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理财“陷阱”。
案例1 稳健型投资者“被激进”
重庆华能实业公司销售总监陈娟,在某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买了一款理财产品。
当时工作人员对她说:“您只需填个人信息,风险评估我来帮您填。”
陈娟有一定投资经验,于是特意告诉工作人员,要填“稳健型”。但后来陈娟在详细阅读合同时发现,她购买的产品有和机构对赌的成分,极可能亏掉本金。
“这不算稳健型投资吧?”陈娟找到银行询问,才知道其风险评估资料被人填了“激进型”。更没想到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这样填想买哪种理财产品都可以,投资自由度更大。”
中国银行理财师廖可平: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必须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稳健型”客户一般只能购买基础的理财产品,如果被定性为“激进型”,则可能被推销各类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这种作法忽视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避险权利,一旦投资到期亏本,消费者蒙受的损失更大。
案例2 选择“代客理财”遭“杀熟”
方石泉是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去年4月,他认识了一位搞期货的朋友,在其鼓励下决定“试水”农产品期货交易。于是,他去银行开了个专用账户,存入21万元,并将操作权委托给对方。
3个月后,方石泉赚了约3万元。在朋友的鼓动下,他又加投了40万元。
去年底,这位朋友告诉他,因为农产品交易市场“系统升级”,接下来几天会看不到交易记录。当时方石泉并没当回事,但一周后他却发现,账户上只剩下6万多元了!
方石泉马上找到了这位朋友,得到的回答是:“有盈有亏很正常。”但在查询交易详情时,他却发现有一天他的账户共交易了400多笔,“基本都是高买低卖。”
方石泉果断报案。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方石泉可能被朋友“黑”了。
海通证券期货业分析师欧阳信:
这是典型的“代客理财”陷阱案例,“杀熟”是其普遍特征。投资者对自己不了解的投资理财方式应谨慎对待,万万不可将资金交给所谓的熟人进行打理。同时,在理财过程中,应保管好自己的账户信息,避免信息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部分银行也有一些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其风险不可小觑。
案例3 买股票“庄托”使坏
家住鲁能新城的王晓渝,春节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一家投资公司,可提供信息帮王晓渝炒股,赚的钱四六分,王晓渝拿六。
刚开始王晓渝不相信。但后来他发现,对方之前劝他“快点入手”某只股票真的大涨,于是就按捺不住了。
按照这家公司的“指点”,王晓渝开始炒股。“刚开始他们电话打得很勤,一个月推荐了4只股票,赚了6030元。”
尝到了甜头的王晓渝决定加大投资,但很快开始亏钱。“后来又买了几次,还是亏,最后还搭上了3万元老本。”
重庆大学教授廖成林:
其实,很多所谓的股票投资公司就是“庄托”。这些公司根本没有任何资质,其操作手法是提前两天建仓,获利出局时再通知客户去接货,以牺牲小客户的利益来保证他们的自营业务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