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庆化工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并确定到2015年,全市化工行业实现2000亿元产值。然而,好花带刺,化工企业生产中排放“三废”造成的严重污染,一直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做大做强的“拦路虎”。
一面是经济效益,另一面是生态效益。是任选其一,还是两者得兼?
作为重庆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战场”,长寿经开区就在“兼得两者”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其“法宝”就像一款“空当接龙”电脑桌面游戏,让上一个环节排出的“废物”,经过处理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如今,这样的“游戏”已在经开区200多家企业之间上演——
肖庆华悬了好久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他是长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历经数年奔波后,他们终于为辖区企业所生产的“废料”,找到了一个中意的买家。
2月25日,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综合化学株式会社与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签约,合资建设20万吨/年BDO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就有互‘吃’废料的‘资源接龙’。”肖庆华解释,合作后由川维供应天然气和甲醇给SK,生产用于制造工程塑料、纤维等产品的原料BDO;而BDO项目所产生的乙炔尾气,又可供川维生产醋酸;醋酸项目副产品——氢气,又可再“反哺”BDO生产。
SK入驻园区,将完善长寿开发区内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肖庆华估计,川维携手韩国SK、英国BP公司,形成BDO、醋酸一体化项目后,每立方米天然气可创造产值25元,远远超过先前每立方米天然气9元的产值。
200多家企业互“吃”废料 垃圾处置场没了“生意”
SK“牵手”川维,是长寿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案例之一。
长寿经开区所辖面积70余平方公里,分晏家、江南和八颗三个组团。“每个组团都布局一个循环产业,”该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余河海说,开发区规划建设伊始,就实行了由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一批相关企业的模式,进而引导产业链的形成。
余河海称,将产品关联度高、原料互供性强的企业布局在同一区域,能尽可能缩短原料及产品的运输距离,实现企业内部、组团内部和组团之间的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目前,这三个组团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动,形成“企业小循环、组团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3年前落户长寿经开区的重庆海洲化学品公司,是一家生产聚四氟乙烯和氯化钙的化工企业。但它的“味口”很特别,几乎都在“吃”其他企业的“废料”——长寿化工厂的电石废渣、映天辉化工公司的盐酸、川维厂的尾气。
此前,川维等企业的工业废料,只能进行填埋处理,这既占地又花成本,还造成空气污染。附近居民时常会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水味,对此意见很大。
“引进海洲化工后,这些‘废料’得到了最大化利用。”余河海说。
“辖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缺什么环节,园区就想办法补什么环节。而与园区循环经济联系不紧密的项目,我们概不引进。”肖庆华表示,如今长寿经开区内的200多家化工企业,都找到了“门当户对”的“配偶”。
长寿经开区建成的121.6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18万吨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就很能说明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变化——自从园区企业“资源接龙”、互“吃”废料后,这个处置场就开始“生意萧条”,一年的废物处理量还不到5万吨。
“吃”废料“吃”出世界一流 重钢利用“三余”发电 年省5亿元
不仅SK和川维,在长寿经开区,“大块头”企业重钢,也通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用创新技术取代传统工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经开区江南组团的重钢新区。同国内其他钢厂一样,厂区内随处可见众多高炉煤气放散塔。虽然此时厂区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不过多数放散塔却没有煤气排放出来。
走进1号高炉作业区炼铁车间,厂房内铁水滚滚、钢花四溅。“我们把煤气都收集起来用于发电,当然无气可排了。”在轰鸣的机器作业声中,1号高炉作业区工人王树明大声说。
作业现场,一根巨大管道连接着1号高炉顶端,炼铁产生的煤气通过它被运送到一个巨大的“铁皮桶”内。在这里,煤气经过初次除尘,然后通过管道送到“干法布袋”里,经过精细除尘至含尘量1毫克/立方米后,才被送到发电厂,成为发电机组的热能用于发电。
燃烧煤气发电产生的尾气余热,又成为另一套“汽轮发电机组”的原料,被再次利用发电,形成上下游“一条龙”。
不仅如此,炼铁产生的煤气从高炉到管网之间,有着近200千帕压差。一套名为“TRT”的发电机组,在通过煤气运输过程中的压差发电,此套流程真正将余气、余热、余压全都“吃干榨净”。
目前重钢新区共有21台发电机组,全部利用炼铁、炼钢产生的余热、余气和余压进行发电,其自发电量已占全厂区总用电量的70%。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自发电比重能达到70%。”重钢集团称,这一指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钢自发电量将达到17亿千瓦时,除去发电成本,每年可节约电费5亿元,减排二氧化碳排放近170万吨。
工业三废被“吃干榨净” “漏网之鱼” 同样“变废为宝”
长寿经开区有200多家化工企业,每天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数量可观。除了企业间废料互“吃”外,那些不能成为下一道生产工序原料的工业“三废”,会不会成为“漏网之鱼”?
“绝对不会!这些‘漏网之鱼’还会进入园区的废料次生循环系统,它们同样可以‘变废为宝’。”肖庆华说。
经开区内的中法水务公司,就是将“漏网之鱼”“吃干榨净”的废水“总管家”。它铺设了连通园区内各个企业、30多公里长的地下污水管道,所有污水都由它们具体处理。
2007年中法水务进驻经开区前,长寿经开区内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是“各自为战”,既不专业,并且由于各企业污水处理布点分散,环保部门监管也感到很难。由专业污水处理公司集中处理后,不仅降低了20%的成本,还有利于废料的循环利用。
经开区中法水务公司总经理助理阴贵青说,目前,中法水务每天处理污水量在1.6万吨左右,除了污水得到净化处理,而且,污水中的泥沙也被有效提炼,成为制作混凝土、水泥的原料,“每天最多可提炼20吨,然后运到园区内相关企业进行循环生产。”
重庆达尔凯长扬热能公司,是长寿经开区内一家专门利用蒸汽进行发电的电能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向庭辉介绍,公司主要通过脱硫脱硝技术并利用蒸气进行发电。不过,公司的盈利渠道并非发电这一项,他们还把蒸气发电中所排放的“废气”收集起来“卖钱”,而且,周边企业在生产中副产的水蒸气,也通过管道统一收集至达尔凯。
“这些‘废弃’的蒸汽由于带有热能,可用于化工生产的加热、加湿和动力,是化工企业很重要的能源和原料。”向庭辉说,仅去年,达尔凯售卖“废弃”蒸汽就有80万吨,利润近3000万元。
园区内的工业废渣同样也被“变废为宝”。重庆润江环保建材公司就是长寿经开区的工业废渣“消费大户”。它在重钢新区旁建起年产400万吨的矿渣、钢渣粉磨站,免费回收的工业废渣,也被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
润江建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彬介绍,“消费”重钢废弃的钢渣、铁渣,只是他们回收水泥原料的来源之一。包括免费回收园区内长寿化工厂废弃的电石渣、川维厂废弃的脱硫石膏粉、中法水务处理工业废水产生的淤泥等,都是他们生产水泥的“天然原料”。
周彬掰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润江建材每天可回收电石渣80吨、钢渣250吨、脱硫石膏粉150吨等,生产每吨水泥成本可降低80元。按其年产400万吨的生产能力计算,每年可节省成本达3.2亿元。
废料互“吃”带来新变化 园区内外环境有了大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大大减少了土地占用,保护了环境资源。
李明勇是重庆建峰工业集团公司的一名流水线工人。他还记得自己10多年前第一天上班时的情形。
“当时车间生产合成氨时,用的原料会产生粉尘,风一吹就四处飞散。每天下班回家,衣服必须用刷子沾上洗衣粉和锯木面才能洗干净。”
居住在晏家工业园区(现长寿经开区)附近的居民回忆,以前园区内企业作业时,他们都不敢开窗户,不然家具电器很快就会铺上一层灰。
2008年,建峰工业通过长寿经开区管委会牵线,与园区内长寿化工厂等企业形成循环经济“联姻”——利用后者副产的氢气、氨气等,每年可减少生产过程中0.19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耗,节约2.4万吨标煤。在生产成本大为减少的同时,建峰工业每年还可减排碳粉尘1.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9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18万吨,各项污染排放物总体下降30%左右。
建峰工业只是长寿经开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名单中的一个。园区启动“循环经济、资源互吃”工程10年来,目前已有相当数量企业每年的万元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临近园区的长寿城区空气质量和水质也得到改善,园区周边居民对化工产业项目的认知,也从最开始的闻之色变、强烈抵制,转为欣然理解、给予支持。
观察者说
政府支持+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的两个驱动轮
“原来一直认为水泥企业是污染大户,没想到它竟然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中同事的这句话,让我对“南橘北枳”有了再认识:工业生产中,任何资源都有其价值,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要把看似“无用”的资源,放在“有用”的位置上。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项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但要让这种经济活动得以持续推进,需要政府、企业两个方面都“给力”——
政府层面,要改变“GDP崇拜”的惯性思维,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加对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考核指标,同时,在企业布局、产业链延伸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方面,给予引导照顾。
而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则要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和引进;循环经济中许多关联产业链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利用,一旦缺乏技术支撑都无法实现“二次增值”。
我市在2011年就出台并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提出在工、农业和建筑业中进行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生产,同时予以各工业园区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财政支持和税费优惠,目前,江津珞璜园区、大足园区等首批“吃螃蟹”的代表已取得建树。不过,在企业层面,由于缺乏对接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够等,发展循环经济仅局限在少数企业。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只有政府支持加上企业技术进步,才有可能推动我市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他山之石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 有些啥新招?
目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有3类:
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最著名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在原料替代上,杜邦公司寻找到一种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处理在前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让其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新的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
其次,在区域层面上,则是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区为代表。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能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如此一来,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循环关系。
在社会层面上,做得比较好的是瑞士。瑞士国内资源有限,所以它特别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在投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瑞士政府以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塑料瓶、废旧电池、废弃罐头盒子甚至手机都是瑞士工业再循环利用的对象,废弃物回收率超过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