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破解产业发展‘贫血症’。”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科院院长唐洪军在审议报告时表示,“缺乏金融支持,农业就像患上‘贫血症’,发展乏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培育新型农民。唐洪军说,“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个‘新’字,必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唐洪军认为,农民融资难,主要“卡”在没有抵押物上。农户现阶段最大的资产是其居住的房屋、承包地和林地经营权。但按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林)地及房产下的宅基地均归集体所有,不能抵押;法律允许抵押的范围因登记不完善、法规不明确等原因也难以进行抵押。
“城市与农村,同地不同权。”不管是农民个人还是城市工商企业,都因为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而无法获得金融贷款。“城市资本下乡受阻,农业规模难以扩大,产业化就无从谈起。”唐洪军说。比如投资5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因为是农村土地上形成的资产,不能用来抵押贷款,这也是这么多年,很少有工商企业在农村成长为大型龙头企业的原因。
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国家号召资本下乡发展农业产业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而破题似乎总是因种种法律障碍而不得其入。而且,现在看来,老问题又有了新情况。唐洪军说,报告提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说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却要求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唐洪军说,“规模化和机械化,都需要资本注入,所以不解决金融贷款问题,农业发展就进入死循环,无法解套。”
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并明确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似乎为农业增强“造血”功能打开一个口子。唐洪军说,从2011年开始,重庆试点农村“三权”抵押融资,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无抵押物的问题。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政策,推动一号文件真正落地,让农民把手里的资产盘活,以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