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最缺的是人!”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愿意种地的年轻人少了,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破解农村无人种地的困局。
让年轻人愿意到农村去
张楀投身农业已经5年。2007年底,她返乡发起成立了黔江区天禹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无公害辣椒3200多亩,带动当地太极、水田、金溪、新华等4个乡镇、近1000户农户发展辣椒、甘薯等产业。
回顾创业历程,张楀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到了农村却“有心无力”:“最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张楀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389961部队”,“一般的农活可以请农村妇女,但涉及技术和管理方面,需要青壮劳动力。”
对于张楀的合作社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种植基地主要起技术示范作用,更多是鼓励农户发展订单式农业。”但由于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种地,现在发展订单式农业的农户规模仅占整个基地的10%左右,这些农户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培训技术,并提供技术指导。
张楀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这将有效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现状,“但根本问题还是要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我们跟职业学校提建议,开设农业种植养殖课程,但是没有学生愿意报名。”
为此,她建议,国家要建立一整套培育机制,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
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对于多数代表提到的“融资难”问题,张楀深有体会,“融资难是农业产业化的瓶颈。”她说,“我的基地做到现在的规模,基本靠朋友借钱来支撑。”只有破除“三农”资产无法抵押的法律障碍,才能吸引城市资本进入,农业产业才可能实现规模化经营。
张楀认为,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不同,“一些企业进入农村,会遭遇水土不服,比如人员管理、风俗习惯等,都可能存在问题。”
“最重要的是获得大家的信任。”张楀说,“第一年,我发动大家种甘薯,没人愿意种;第二年,看到我丰收了,才有人愿意尝试;第三年,我真的收购了农户的产品;到第四年,农户才愿意扩大规模。”
张楀说,带动农民发展规模产业,必须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