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团长10年间,谭继琼硬生生把当年那个濒临解散的三峡川剧团拉回了正轨,又带领这个区县级的川剧团排演“大戏”——《鸣凤》,而她个人,也凭借在《鸣凤》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回忆起近年来纷至沓来的荣誉,谭继琼说:“我们熬过了一关又一关,甚至《鸣凤》的成功和失败,都在我心里预演过千百遍。当惊喜真正降临的那一刻,我感觉很平静。”
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谭继琼带领三峡川剧团走到今天,并不容易。
排大戏 救剧团
1988年,14岁的谭继琼成为了万州三峡川剧团的一员。
川剧演员都须是“全能选手”,唱功、舞蹈、杂技样样都得会。由于错过了练基本功的最佳年龄,谭继琼每天在练功房里压韧带,伴随着钻心的疼痛。
2003年,为人厚道、肯吃苦、基本功扎实的谭继琼被提拔为团长,肩上有了担子。那时的三峡川剧团,状况很不乐观:人才流失严重,资金严重缺乏,剧团还能存活多久,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谭继琼想救三峡川剧团,但又觉得无从下手,有些事敢想不敢做。她“敢想不敢做”的事,是指排一场时间长、有故事情节、有看头的“大戏”。但那时的三峡川剧团连员工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更不要提排“大戏”的钱了。
回忆最艰难的日子
她感谢剧团所有人
困境之前,谭继琼选择从自己做起。从选剧本、找编剧开始,她事事亲力亲为。
不知经过多少次争取,2009年初夏,三峡川剧团终于开始正式排练梦想中的“大戏”——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
排一部大型舞台剧,动辄就是上百万元的启动经费,但对于《鸣凤》来说,万州区拨付的50万元,就是所有的启动资金。
为了把剧排好,谭继琼不得不对大家的排练费“赊账”,从而把有限的启动资金都用在请导演、租道具、请人配乐作曲等“刀刃”上。
“从没有人因排练费的问题向我抱怨过,没有大家的支持,三峡川剧团就挺不过重重难关。”回忆起最艰难的日子,谭继琼没提一个“苦”字,只感谢剧团每位成员。
希望《鸣凤》获得年轻人认可
在《鸣凤》中,谭继琼是主演。
已经37岁的她又回到14岁,早上九点准时到练功房,晚上十点结束排练,双休日亦是如此。到后来,腿疼得上厕所都蹲不下去,从脖子到脚都受过伤,甚至数次因排练时流汗过多导致缺钾,而晕厥在舞台上。
即便如此,谭继琼每天早上睁眼后最紧张的却是自己的嗓子,因为,她能唱,戏才能排……
努力终获回报。2011年,《鸣凤》成为2009年至2010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三峡川剧团也因《鸣凤》而生机勃勃。
“我希望《鸣凤》能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认可。”排完“大戏”,救活三峡川剧团,谭继琼又开始为川剧进校园四处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