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巫山投入1.87亿元,完成了生态扶贫搬迁近3.5万人,25个村实现整体脱贫。”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何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让高寒地区群众尝到了甜头,未来5年,巫山计划让5万群众搬出深山,逐步脱贫致富。
80%搬迁群众收入增长60%以上
自2007年开始,巫山县采取农村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式安置、进城进镇安置、县外投亲靠友安置等方式,投资1.87亿元,完成生态扶贫搬迁近3.5万人。“我们开全国先河实施庙堂‘整乡搬迁’,整村搬迁2个,建成集中安置点3个。”何平说,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显著的。“搬迁前,高寒地区群众生存环境恶劣,人畜饮水困难,地质灾害和地方病频发。”何平说,搬迁后,群众出行、饮水、卫生、教育等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80%搬迁群众收入增长60%以上,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仅以整乡搬迁的庙堂乡为例,2173人整体搬迁后,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
正是见到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成效,巫山加大了实施生态扶贫搬迁的决心,何平表示,接下来5年,该县计划全部完成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区1.3万户5万人的扶贫搬迁。其中,2013年完成1.3万人,2014年完成1.1万多人,2015年完成1.1万多人,2016年、2017年共完成1万多人;计划建成6个农村集中安置点,实施1个村6个社整体搬迁。
生态搬迁仍有“三难”
“虽然成效显著,但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题。”何平表示,一方面是耕地面积少。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山高沟深,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土地流转费用高,耕地面积更加紧缺,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是搬迁补助低。据测算,仅建房安置费用至少需要8万元,而目前市里搬迁补助标准为人均8000元,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搬迁运输、建房的需要。同时,养老、医疗保险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存在因灾返贫、因建房返贫的现象。
第三个问题是增收渠道窄。何平说,高山群众多数从事“粮猪型”传统农业,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术,在搬迁后,较长时间难以适应当地生产生活。
为此,他希望国家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补助标准,真正让高山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市委市政府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提到了战略高度,这对我们贫困地区是一个重要机遇。”何平表示,我们要抢抓秦巴山区扶贫综合开发机遇,强力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同时,加快产业发展,支持乡镇发展1-2个骨干产业,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此外,针对搬迁群众技能较弱的现象,坚持“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三结合,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户口迁移、养老保险、民政救助、产业扶持等优惠政策,简化搬迁手续办理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