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1月25日清晨6点,天还黑着,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馆乡杉坪村卫生室的灯就亮了。48岁的村医吴克成早早地起了床——他得抓紧时间出诊,因为病人家太远了。
顾不上吃早饭,吴克成将听诊器、温度计、消毒酒精,还有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等收到一塑料袋里,匆匆出了门。
他已在这个山村行医25年。每天,他都要花数小时奔走在乡间,为村民们巡诊看病。
滑溜溜的黄泥巴路,走了3个小时才到第一个病人家
“这些泥巴路难走哟,幸好没下雨,不然更恼火。”吴克成打着电筒在前面走,不时提醒跟在身后的记者。顺着电筒微弱的光,看到地上全是黄泥巴,一脚踩上去,滑溜溜的,很难保持平衡。
看记者走得谨慎的样子,吴克成有些好笑,“你这个鞋子要不得,还是要穿胶鞋。”说着,他指了指自己那双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胶鞋,“不过它也快退休了,都要磨破了。”
跟在后面,记者问他:每天大概要看多少个病人?
吴克成回答:“平均每天要看20多个病人,一般动不得的,我都要上门。
7点20分,天有些放亮了,吴克成关了电筒,脚下的速度更快了,记者跟得有些喘气。“还有多远呀?”看着前面看不到头的山路,记者有些忍不住地问。
“快了!”吴克成说。不过他所谓的“快了”,是又走了一个半小时后,才抵达第一个病人家。
“这不算远,远的要走近4个小时,都快到贵州了”
这是杉坪村5组,病人名叫吴西国,今年35岁,患肺结核,耳朵也听不到。这几天,吴西国开始咳血,其母亲张芬碧紧张地给吴克成打了电话。
“吴医生,你来了呀,吃早饭没得,给你煮点?”张芬碧一见吴克成来了,就放下手中的农活,迎了过来。
当村医当了25年,吴克成和村民已非常熟悉,出诊变成探望,就像亲人一般。
“吃过了,不用忙了。”吴克成进屋后,就掏出听诊器,开始为吴西国诊治。
“输点美洛西林钠、泮托拉唑钠就行了。”吴克成熟练地为其挂上点滴后,还仔细地观察了一会病情。就在记者以为我们要去下一家时,吴克成却坐下了,“我们得等他把液输完才能走。”
这让记者懵了,这3袋水输完可得几个小时,就这么枯坐着?记者只好和吴克成闲聊起来。
“每次出诊都这么远吗?”
“这不算远,远的要走近4个小时,都快到贵州了。”吴克成说,这还是白天,晚上走起才费劲,前几天他晚上出诊,还不小心摔了一跤。不过只要接到电话,他就会出门。有次早上5点,他的电话响了,有村民在烤烟棚里昏迷了,吴克成急冲冲地跑过去,平时要走近2小时的路程,他只花了40分钟。后来大腿狠狠地痛了10多天。“乡亲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不忍心看着他们生病。”
中午吃方便面,晚上睡卫生室,一个月回不了几次家
12点半,吴西国终于输完液了,收拾完药品,吴克成就带着记者赶紧离开了。“不然他们非要留我们吃饭,这样不太好。”
那药钱怎么办?吴克成说,大伙都这么熟了,改天再给也一样。
“中午只有委屈你吃方便面了。”吴克成从袋子里拿出两桶方便面,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这是他出诊必带的物品。
吴克成找一村民家要了点开水,我们就在院坝里解决了午饭,然后向一个名叫苟存英的病人家出发,这一走又是两个小时。
途中,吴克成的手机一直在响,有人问某某病该吃什么药,有人想吴医生到他家去看看,有人说在卫生室等他回来。
下午4点40分,从苟存英家出来后,我们又往卫生室赶,因为那里还等着两个病人。
5点过,天就有些暗了,山林间,风吹得呜呜的,有些吓人,我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泥巴里,脚一滑,一下坐到了地上。
“我都走习惯了。”吴克成看记者走得实在费劲,不得不将速度放慢。等我们回到村卫生室,天已经黑了。
看完病人后,记者以为吴克成要回家,结果还是村民了解他。“吴医生晚上一般都睡卫生室,不得回去。”邻居苟天毛说,吴医生的家在山那一边,要走两个多小时,给病人看病不方便,所以吴克成睡在卫生室。
这时,吴克成的电话响了,是儿子吴博打来的,“妈又呼吸困难了,怎么办?”吴克成“指挥”儿子赶紧把药喂给妻子倪碧仙吃。原来倪碧仙患冠心病,腿也有残疾,还经常犯病,本该多回家照顾妻子的吴克成却顾不上,一个月基本上只回去两三天。
记者初略地算了一下,一天下来,吴克成花在路上的时间有近6个小时,甚至超过了看病的时间。
“这没办法呀!”天馆乡卫生院院长舒文仁说,村医要管的区域太大了,走一两个小时是常事,以杉坪村为例,面积达31.2平方公里,人口有3278人,只有吴克成一个村医,加上他医术好,附近两征、清泉、丁市等地的病人都跑来找他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