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我家的7000多斤柑橘,到现在只卖了700斤!”1月28日,记者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芳阴村采访时,四社村民蒋绍芳忧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柑橘大丰收,产量比去年增加四五成,但销售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难。
记者在她家堂屋和卧室看到,一筐筐柑橘堆积如山,全部都已包上塑料袋。“只能储存到三四月份再卖了!”蒋绍芳说,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她都没等到贩子上门,只有亲戚在她这里买了700多斤。
在芳阴村,像蒋绍芳这样为柑橘卖难而忧心的村民大有人在。村党委书记阕维成说,该村去年共投产柑橘1900亩,总产量3000多吨,现在卖出去的只有两成左右。
为解决柑橘卖难的问题,一个月前,他们几个村干部每人背着几十斤样品到重庆盘溪市场推销,虽然给很多水果批发商都留了样品和联系电话,但最终只来了一个批发商,买了3000斤柑橘。
后来,他们又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发动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购买,虽然得到了大力支持,但远远不能消化村里的柑橘产量。
“今年柑橘难卖,是由多种原因促成!”阕维成说,第一个原因是丰产,去年雨水太多,柑橘单产虽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口感却比往年要差;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疏果,致使挂果太多、营养不足,导致果型偏小、卖相差。
他们在盘溪市场推销柑橘时,越比较越灰心:同品种的柑橘,人家的果子更大,色泽更鲜亮,价格也不高,怎么跟人家比?
记者在蒋绍芳家看到的情况也是如此:大的少,小的多,有些锦橙居然只有鸡蛋般大小。“还有比这些更小的!”她说,自己没有采收的小果子至少有1000多斤,只能让它们烂在地里了。
对于为何没有疏果,蒋绍芳给出的答案是“划不来”:一是效益低,她家种了5亩柑橘,一年只有两三千元收入;二是没有劳动力,她家只有她一人留守在家,而自家的柑橘树大多已有近20年树龄,树冠高大,没办法上树疏果。
“我们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经落伍了!”阕维成说,芳阴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柑橘,曾是白沙有名的柑橘专业村。但随着其它柑橘基地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他们已没法跟人家竞争了:人家有品牌,有专门的人管理果树、搞市场营销,产出的柑橘还要分级、抛光。
据阕维成透露,目前他们正与江津一龙头企业洽谈,争取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与龙头企业组建成一个新型股份制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统一经营全村的柑橘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