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这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翻开去年重庆市国企的“成绩单”,不难发现国有企业的外向度明显提高,在坚持立足内需、全球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取得一系列的新成效:
“走出去”稳步推进。成功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工厂,气体压缩机、模具收购即将签约。利比里亚道路项目和坦桑尼亚姆比亚市政工程中标。市属国企在港公司达到12个……去年全年,市属国企境外协议投资额达到31亿美元,实际境外投资7亿美元。
“投回来”初见成效。轻纺集团依托收购的德国萨固密集团,回投重庆建设萨固密亚太研发中心和中国制造基地;粮食集团依托其海外粮油基地,运回优质大豆170万吨……走通了“走出去”并购这条路,回投重庆弥补产业不足、提升产业级次、带动多种经济发展的全流程。
“引进来”全面深化。市属国企去年全年引进外资15.35亿美元;承办中央企业入渝活动,签约72个,已落地450亿元,解决了关系重庆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钢集团、交运集团、商投集团、农投集团等市属国企与中船重工、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企业和西锦置业、中实实业、松龙建筑、英达实业、德佳肉类科技等民营企业达成一大批合资合作项目。引外资、引央企、引民企已成为市国资系统的常态化机制。
1、国企“抱团”谋局海外产业链
地处西南腹地,大海距离重庆很遥远。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住重庆企业“出海”的念头。
2011年7月初,由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投资近3亿美元建设的约旦联合化工厂投产运营,成为约旦境内规模最大的钾肥、磷肥生产基地。
在市属国企“走出去”浪潮中,约旦联合化工厂算不上“超重量型”项目。不过该企业生产产品的销路却较为特殊。据介绍,约旦联合化工厂生产的一部分钾肥以及绝大部分磷肥将被运往巴西,为重庆粮食集团的巴西大豆项目提供肥料。
由海外的化工企业为海外的农业基地提供肥料—— 一条重庆企业的“海外产业链”,已然呈现。
市对外经贸集团与粮食集团抱团出击,整合全球资源的举动,只是重庆企业“走出去”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去年盛夏,时值伦敦奥运,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的画面,通过卫星信号出现在亿万国内电视观众眼前。对此,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倍感欣慰,因为卫星信号电视解码采用的是四联技术。
2010年,在国家广电总局面向全球招标卫星信号电视解码芯片技术现场,四联集团成功中标。该集团本不具备此项技术,但在2009年底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从法国汤姆逊公司手中拿到此科研项目后加大投入,将此项技术完善成型。而今,这一技术将在2015年为四联集团带来至少15亿元产值。
市国资委表示,近年来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最关心的话题,而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拥有先进技术,必须突破资源瓶颈。
“如果不快速跟世界先进技术接轨,光靠自己摸索,工业水平要跻身世界一流没有二三十年是很困难的。”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在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出口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设置了不少限制。当难以通过合作拿到技术时,只有改为整体并购的路子。
过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往往喜欢单兵作战,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受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导致单个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风险很大。
为此,近年来市属国企在投资主体上形成联合,在规模上形成体量,在产业链上形成合作,坚持“抱团出击”原则,以此提高投资海外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2009年9月,注册资本金30亿元、全国最大的地方性对外经贸集团——重庆外经贸集团成立。这是重庆市为推动国企抱团“走出去”,专门建立的一个集项目筛选、市场分析、产业配套等为一体的平台。
如今,这样的“抱团出击”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据介绍,仅2010年前后,重庆市被国家批准的“走出去”投资项目就达到50亿美元。
“其实所谓‘海外产业链’并不是重庆企业发明,日本企业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市国资委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日本综合商社是集贸易、产业、金融及信息等为一体的,具备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将贸易功能、产业功能、金融功能和信息功能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大型经营综合体。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住友财团等几家综合商社,在日本企业的海外扩张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经济界专家认为,目前重庆国有企业采取“抱团出击”,建构海外产业链的方式,已经营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综合商社”。
2、“抄底”海外优质资源技术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以来,土地、矿石、企业资本、高新技术等国际资产价格有所下降,全球资源面临重新整合,产业转移过程加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
随即,一批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迅速成为重庆“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首要目标是矿石。2010年10月26日,重钢矿投入股亚洲钢铁交割仪式举行。重钢集团以2.73亿澳元的对价投资和1.7亿澳元委托贷款,获得亚洲钢铁60%的增发股权,掌控了后者拥有的澳大利亚伊斯坦鑫铁矿山开采权,累计投资将达30亿美元。
从最初接触到完成交割,重钢收购澳矿项目仅用了1年零3个月,但得到的却是一个“超级富矿”——该矿位于西澳大利亚中西部的伊斯坦鑫山,已探明铁矿石储量达17.6亿吨,精矿品位可达68%,其预测储量更是超过50亿吨,可供重钢开采百年以上。
大豆则是重庆国企瞄准的另一个“战略资源”。2011年4月,重庆粮食集团正式公布了其投资巴西的粮油生产经营项目。该项目的运作早在2010年已经启动,重粮集团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75亿元,在巴西建设优质大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建成后可每年为国内提供上百万吨优质大豆及食用油,使重庆食用油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数倍。
在抓资源的同时,重庆国企还把国外新技术作为并购重点。多家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为先行者。
2008年8月,国内经营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制造企业——四联集团,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加拿大蓝宝石工厂,一跃成为全球掌握高品质蓝宝石晶体生长和加工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成功突破了制约国内LED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2009年底,四联集团再度出击,引进法国汤姆逊公司全球(北京)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获得解码核、解码算法领域多项核心技术。
重庆轻纺集团也“不甘人后”。2011年6月,轻纺集团以承接8211万欧元债务,支付6414万欧元对价,成功收购全球汽车密封条研发制造领先企业——德国萨固密公司,它是大众、奔驰、宝马、福特等大型车企的配套商。
……
这些不胜枚举的国企“走出去”案例,不断引起国内经济业内关注,重庆国企也成为了我国“走出去”企业大军中独树一帜的“重庆力量”。
3、“走出去”后的内外兼修
重庆国有企业“走出去”不仅体量庞大,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其独到之处。
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走出去”热情高涨,不过很多企业在海外买下工厂、企业后,满足于在国外经营销售,搞“体外循环”。
重庆国企“走出去”却没有停留在这样的简单层面。近年来,市属国企在推动“走出去”时,一方面大胆,因为这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又十分谨慎,力求避免简单的体外循环式的海外投资。
市国资委表示,重庆要推动的是面向中国市场、重庆市场的海外投资,例如针对国内市场特别需要的矿石、食用油等,在国外购买资源;针对国内特别需要的装备和技术,收购国外企业;针对国内劳动力、加工能力过剩,把国外关键行业的关键企业买过来,然后让这个企业到中国国内搞加工,加工以后销到全国、全世界去。
重钢集团到澳洲购矿,正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内钢铁行业加快整合、升级,偏居西南、体量不大的重钢亟需“脱胎换骨”式的改造。2009年以来,重钢迎来环保搬迁的难得机遇,并规划两年内在重庆长寿区建成年产650万吨船舶用钢等精品钢材、特种钢材的新重钢。
不过,重钢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却一度遭遇了铁矿石供应瓶颈。此前重钢的自有矿石每年只有100万吨,尽管近年来在国内也开发了一些矿山,但规模都较小,加上西昌太和铁矿、巫山桃花铁矿及陕西的一些小矿,也不过300万吨,其余60%的矿石依赖进口。
而环保搬迁改造后,重钢的产能将提升到每年600多万吨,对铁矿石的需求成倍增加,如果没有稳定的矿源,转型升级就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铁矿石常年被一些跨国集团垄断,它们凭借手中的资源,操控定价权,不断推高矿石价格,使国内钢企原料成本不断攀升。于是到海外开发矿山,掌控矿石源头,成为了重钢的不二之选。
据了解,重钢澳矿项目一期工程有望于2013年建成,可年产铁矿石1000万吨。按60%的股权算,重钢就有600万吨的矿石权,基本可以满足企业扩产升级的需要。
4、既要“走出去”,还要“投回来”
在市属国企近年来“走出去”浪潮中,作为幕后助力的市国资委,没有鼓励旗下企业对任何海外项目都要“一拥而上”,而是有的放矢地斟酌,同时有效地做到风险管控。
当前,欧债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原来很多遥不可及的并购项目忽然触手可及,中国企业海外“抄底”冲动也因此被再次激活。然而,机遇总是伴随风险,海外“抄底”不可盲目。
就此,去年6月市国资委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重庆市国企境外投资进行了规范管理,其具体要求包括:
在项目选择上,境外投资必须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主要围绕地下矿业资源、地表特色资源、先进装备技术、新兴特殊市场等项目。
在“下叉”前,企业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现状,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政策、宗教、文化等。优先选聘全球知名的法律、财务、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做好可行性研究,科学决策,针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后方可实施。
为控制风险,以收购、兼并、增资入股等方式取得境外国有产权的,一般应获得标的企业控制权或特定资源支配权。除特殊情况且经市国资委批准外,不得投资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实体。
此外《办法》还对市属国有企业境外转让、解散、清算、破产、捐赠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增效。
市国资委同时建议,“走出去”是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获取全球领先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但“走出去”必须立足内需,着眼于“投回来”;必须量力而行,严防风险。
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和建议,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庆市国有企业“走出去”时可能会遭遇的风险。
市国资委表示,今年市属国企依然将重点面向民营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企业、境外市场、区域市场,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的“走出去、引进来”开放体系。
要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发展空间。国资系统的工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等领域,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要向民营资本全面开放;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与民营企业共享资源要素、分享上市红利和发展成果的机制;力争到2015年,市属国企并表资产中的非公比重提高到60%左右。
要深化与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合作。通过市场换资源,股权换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企业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和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全面深化与中央金融企业的股权合作,加快推进海外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
要继续推进“走出去”和“投回来”。始终坚持“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机制,坚持项目规划与国家和全市战略相衔接、投资规模与企业实力相匹配、发展领域与企业主业相关联、运作风险与收益相对称,更加强调“走出去”后能够“投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