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指尖太阳》沙画海报。
重庆频道消息 1月21日,具有重庆本土文化内涵的公益影片《指尖太阳》在渝中区人和街保利万和影院放映。来自我市多所学校的300多名外来务工者子女和他们的父母一起观看了影片。不同于同类题材影片的沉重、苦情,《指尖太阳》充满了童趣,传递出浓浓的温情。
充满童趣,影院里发出阵阵笑声
《指尖太阳》聚焦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一对留守小兄妹为爱编织谎言的故事,别具匠心地将武陵山区的秀山村落与沿海大城市深圳联系在一起。
看到“留守儿童”一词,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眼泪汪汪地喊着爸爸妈妈的苦情形象。
而在昨天《指尖太阳》的观影现场,则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影片贯穿了少年儿童天真的童趣,面对远方的父母,面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孩子们既表现出了顽强坚韧,也表现出孩童顽皮、乐观的天性。
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片中的小主人公石小禾连续两次语文考试都只得了59分,第三次考试时老师在讲台上开始发卷子,小禾就在座位上嘴里念念有词:“60分万岁,59分受罪。”
当念到石小禾的名字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祝贺石小禾同学。”这时,小禾高兴极了,以为自己及格了,谁知道老师说:“石小禾实现了59分三连冠!”看到这里,观众们哄堂大笑。
而在得知自己的父母不能回家过年后,在年夜饭上,石小禾头上戴着一个簸箕,装扮成牛车,“哞哞”地叫着,走在“高速路”上去深圳找爸爸妈妈。这一情节也令现场观众含着眼泪笑了起来。
该片编剧之一王虹剑对记者说,《指尖太阳》这个片名,就寓意着希望的明亮色彩。“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想像的不同,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对父母的思念,他们会悄悄地藏起来。”
而孩子给在远方的父母打电话等情节,也非常真实。西彭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易玲玲告诉记者,自己也常给在外地打工的妈妈打过电话,“打电话时,很想妈妈,有时还会哭。”
挑“最调皮”的孩子,留守儿童原生态演出
该片导演、曾执导过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的黄河告诉记者,该片扮演留守儿童的小学生演员,全部是“就地取材”,来自于武陵山区的大山深处,并且全部都是真实的留守儿童。
摄制组在开机前历时一个月,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7所小学、近5000名留守儿童中层层筛选,最终挑选了这些最靠近角色原型的孩子。
其中影片的4个小主演,王涛(片中饰演石小禾),父母在厦门打工;曾美玲(片中饰演石小鱼),父亲在佛山打工;张宝(片中饰演李秋林),父母在厦门打工;洪慧(片中饰演李珊珊),父母曾在深圳打工(2012年回到家乡)。孩子们未经雕琢的纯真气质,以及本色自然的表演,都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留守儿童的原生态演出,让影片中的人物呈现出了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黄河对记者说,在各个学校选石小禾时,他都请老师给他推荐“最调皮”的男生,而王涛就是学校推荐的“最调皮”的学生之一。
当时,黄河让王涛给自己的语文老师画一幅画像,王涛把严肃的语文老师画成了一个Q版的、搞笑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黄河的目光。
接地气,“唱花灯”“打绕棺”等民俗都有表现
该片在秀山实地取景。作为故事背景的发生地,无论是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还是当地土家族的民俗艺术,在影片中都随着剧情一一呈现。
影片中既有风光秀丽的大溪水库、古老的石堤镇中码头,又有清溪场镇金色的油菜花海,以及沈从文笔下的洪安边城等,令观众大饱眼福。
土家族的“唱花灯”、“烧花灯”、“龙缠灯”、“打绕棺”等民俗在片中也有重要表现,而且是由当地著名的花灯歌舞艺术团、打绕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倾情表演,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秀山民歌《一把菜籽》出现在片中的第六十五分钟,石小禾兄妹俩已经了解爸爸妈妈在深圳的真实生活,打电话给电台点播了一首秀山民歌《一把菜籽》,为爸爸妈妈祝福。
影片结束后,在外地工作的莫国兰拉着女儿走出了影院。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带着女儿一起看电影,“看了之后很有感触,以后要多抽时间陪陪女儿。”
相关链接
《指尖太阳》
该片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摄制。影片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感人,讴歌真善美,富于童心童趣。继2012年10月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向十八大献礼国产重点影片、全国妇联“优秀儿童公益影片”之后,2013年1月再次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