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彭医生,我老婆的高血压又犯了!快来帮忙看看!”1月15日晚上9点过,重庆市奉节县康平乡奉云村的老村医彭传友,接到十五社的蔡开柱丈夫的求救电话。
摸黑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63岁的彭传友赶到了蔡开柱家,给她吃了两颗“速效救心丸”,然后输上降血压药水。72岁的蔡开柱,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发作一次。而类似蔡开柱这样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奉云村还为数不少。
18岁开始行医的彭传友,45年来就这样一直奔走在大山里为乡亲们守护健康。然而,让他担忧的是:村里除了自己,再没有年轻人当村医。“我也老了,将来谁给乡亲们看病?”彭传友发出疑问。
1人守护1973名村民的健康
“1532xxxx299”,彭传友的手机号贴在村卫生室的门口,24小时开机。1月16日一早,记者来到奉云村卫生室时,彭传友正背上药箱准备出门。这天,是他到十五社做公共卫生服务的日子。
天上飘着小雨,沿途堆积着薄薄的积雪。记者跟随背着药箱的彭传友攀爬在崎岖的山路上。“十五社距离村卫生室有8里路,走路去得花一个半小时。”彭传友告诉记者,奉云村是奉节与云阳交界的地方,位于海拔1000多米处的十五社则是奉云村最高最陡的地方。
彭传友说,十五社共居住着27户115人,其中老人和小孩约占一半,他们当中有六七个高血压病人,是自己特别关注的对象。
山路湿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我们来到十五社的胡家梁。这里是一个大屋场,好几家人住在一起。听说彭医生来了,大伙都陆续来到院坝里。
给几个娃娃量身高体重、询问前不久患慢性胆囊炎的苏惠香有没有腹痛的感觉……彭传友正忙活着,56岁的胡成贵来了。
胡成贵刚检查出患有食道癌,这几天喉咙痛吃不下东西。拿出手电筒,彭传友照了照胡成贵的喉咙,有些发炎。
给胡成贵开了2盒阿莫西林后,彭传友看胡成贵有些抑郁,便宽慰道:“兄弟,你这病是早期,不要紧。”
彭传友告诉胡成贵,如今农民都享受合作医疗保险,看病吃药的钱可以报75%,有病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听到这里,胡成贵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笑容。彭传友趁机拿出“健康生活手册”给大伙分发:“多吃蔬菜、多活动,保持心情开朗,这才是长寿的秘诀……”
在胡家梁忙活完,彭传友赶紧朝对面的山沟走去。那里单家独户住着李发秀老两口。63岁的李发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老伴胡在富则患有严重的关节炎。
“我腿痛,不能走。”胡在富告诉记者,自己去村卫生室看病得走半天时间,这些年全靠彭医生上门,省去不少奔波之苦。
距离胡家梁4里路的谭家岩,38岁的谭清明患有糖尿病,3岁的姜亿浩该打“百白破”预防针了……彭传友这一天忙下来,天也黑了。
“奉云村有430多户、1973人,其中高血压病人上百个,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患者也不少。”夜色中,彭传友和记者行走在茫茫的大山里。他告诉记者,2009年新医改开始推行包括癌症筛查、妇幼保健等23个项目的公共卫生服务,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跑,哪家有小孩、有病人,心里都清楚得很。
康平乡10多年没有年轻村医进入
尽管从医多年,也颇受村里人的尊敬,但彭传友常感到力不从心:“以前走路比现在快两倍。”
除了体力,彭传友的视力在前几年也开始下降,只有0.6左右。曾经去四川彭州学习过麻醉术的他,年轻时是康平乡数一数二的麻醉师。可如今,由于眼花了,手也抖了,彭传友不仅上不了手术台,就连输液、打针这些活也很少干了。“平时主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为村民看点小病,大一点的病就建议病人到乡卫生院。”彭传友坦言。
更让彭传友苦恼的是,如今新医改采取信息化的办公手段,譬如诊疗收费的项目、健康档案都需要电脑录入。但他不会打字,只好每天请几里外的乡卫生院工作人员来帮忙登记。
康平乡镇卫生院院长李渊告诉记者,去年实施的《重庆市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村卫生室(所);每千农村户籍人口至少配备一名乡村医生;有妇幼工作需要的,则应配备女性乡村医生。但在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近2000人口的奉云村,由于地广人稀、非常偏远,没有人愿意来。乡卫生院只好把已离岗的彭传友返聘回来。目前康平乡在岗的8名村医中,60岁以上的村医就有3个。在彭传友的记忆中,康平乡已经10多年没有年轻的村医进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