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动机]连日来,本市西五环、大望路等多地连续发生热力管泄漏、自来水管爆裂等
地下管线事件,加上去年发生的热水井烫死人、空调井淹死儿童等事故,引发社会各界对全市地下管网的广泛关注,其现状如何?在铺设和管理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对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走访,发现本市地下管网目前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缺乏保养、市政施工缺乏统筹等三大问题,同时本市地下管网已经26年没有进行普查。
调查一
产权不清的“最后一公里”现象
1月12日,本报以“自来水管线最后一公里有望统一管理”为题,报道了自来水管线因为最后一公里的多头产权,形成“出厂水”符合国家标准但“出管水”却时有沙粒的现状。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发现,这种管线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所谓最后一公里即指从水、气、电等市政主管线到入楼及入户的支线管)不仅发生在自来水管线,像热力管线、燃气管线以及排水管线等都有所涉及,导致不少隐患存在。
在谈到有些小区“出厂水”与“出管水”水质偏差问题时,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并不否认,同时也明确给出了原因:“最后一公里”管线的产权并不归自来水集团,而是归属于产权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而产权的“多头”就造成管线改造和维护难以进行,从而导致水质变差。
对于这种“最后一公里”现象,热力集团、燃气集团以及排水集团都感同身受。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热力管线比自来水管线更为复杂,除了入户线这“最后一公里”产权不归其所有之外,有些主网与热力站之间的支线也归属于产权单位;而燃气集团生产运营部经理高顺利则指出,从产权划分上,燃气管线与自来水管线很相似,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管线同样归于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对于排水集团来讲,更多的困扰在于某一段路由于产权分属不同单位而产生断头路,进而产生断头管。
“最后一公里”现象能产生何种危害呢?“如果发生故障的管线刚好归于产权单位,由于涉及维修费用,就很容易造成拖延,很多时候就只能让管线带病运行,小范围修修补补。”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有些无奈。而断头管的形成,必将造成积水点的出现。同时一些没有纳入排水集团管理范畴的公共排水设施也会因为年久失管、井盖丢失而隐患重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涉及产权划分、国有资产分配以及给予补贴等很多政策问题,目前水、电、气、热等各方虽明知问题,但对于“最后一公里”的管理机制都乏策可陈。
调查二
被腐蚀管道“带病运行”
1月12日凌晨1点,西五环外金安桥处供热管线爆裂,截至昨日12点45分,管线抢修完毕。受此次停热事故影响的80万平方米居民,于昨日15点45分全面恢复供热。据悉,该事故是近年来最大的一起热力管线爆裂事故,波及范围也是最大的一次。
据了解,该热力管线隶属北京热力集团,经过紧急抢修和排查,事故原因初步判定为管道被腐蚀,导致管道产生漏点。
在分析管道腐蚀的原因时,市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昨天对记者表示,雨水、自然氧化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腐蚀,与自来水、燃气等管线比较,热力管线更易受到腐蚀。该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巡查力度,将通过新式设备无损检测或采取破保温层检测等方式检测管线漏点。据悉,热力集团2013年管网消隐的计划仍在制定当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类管线因缺乏保养导致腐蚀而“带病运行”的情况在全市管网中为数不少。
调查三
缺乏统筹导致管网“崩盘”
1月9日凌晨3点,朝阳区大望路十字路口北侧发生的自来水管爆裂是连日来的又一起典型管线事故,当时,大量清水涌出路面,漫延近百米。由于路面结冰凝冻,导致早高峰时该路段极为拥堵。7点多京通快速路进京方向大望桥出口一度封闭,7点40分左右,四惠采取了交通管理措施,虽然在8点左右大望路路口的交通管制已经解除,但还是造成了很多经行的公车晚点。10点30分,漏水的管道被找到,一根直径600毫米的管线管道底部出现了裂缝。之后,经过14小时的奋战,终于在17点30分晚高峰来临前,抢修完成。
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昨天在分析水管爆裂的原因时表示,这次事故与附近的市政施工导致泥土沉降以及持续低温天气而使管道涨缩有关。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类管网遭到第三方施工破坏的事故均时有发生。据燃气集团统计,因第三方施工而造成燃气泄漏事故已经占到漏气事故的三成,仅2011年就高达100余起。据介绍,目前的各类管线事故中,由于施工导致的“崩盘”情况占有很大数量。
对话
“北京上一次管线普查还是1986年”
对话人: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负责人
记者:目前关于本市地下管线的最新数据有哪些?
负责人: 目前本市的市政管线电信、燃气、自来水的档案管理比较完整,热力管线的档案缺口最大。其原因主要是热力管线的建设周期较长,而往往新建住宅尚未进行档案移交就先供热,从而影响了最新管线现状的掌握。
记者:对于管线的数据缺失有何对策?
负责人:新建管线档案可以随着现行的竣工备案管理制度得到解决,如果历史遗留的管线档案缺口问题不解决,还将威胁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对于历史缺口档案,将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向社会征集,2011年即采用这种办法进行了试点,解决了燃气70%的历史资料缺失问题。二是全市普查地下管线,本市上一次地下管线普查还是在1986年,随着城市建设管理的强化,再次普查已经迫在眉睫。文/本报记者 梁琦
一线说法
管线维护班长眼中的“管线之乱”
58岁的燃气集团第三分公司运行维护二所运行四班班长张德海被称为通州燃气管网的“活地图”,他经常会被请到各施工现场,替对方寻找燃气管线的位置。让张德海描述一下地下管网的复杂程度,张德海说,反正地下集中了燃气管、自来水管、热力管以及污水管等种种,一般污水管会埋得比较深,在地下4-6米处,而燃气管、自来水管等埋深基本在1.5米-2米,对各类管线从上到下排序,“那要看谁先埋在那儿的,后埋的就要错开先埋的,再下挖个15-30厘米,专业术语上来讲就是各管线间要有‘高程’。”
据张德海介绍,每年新的施工都不少,仅从他手里开出的施工配合单就会有四五十份,“所谓施工配合单,就是要签订协议,告知对方燃气管线在哪儿,如果埋深与燃气管重合,就要注意修改设计。”
“最重要的是,即使照图纸查,也未必找得着。像2011年6月通朝大街果园环岛的带气接线作业中,需要挖探坑找出带气燃气管线的位置,但在图纸上标注的当年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大马路,对着图纸怎么找也找不到,后来才把我找去了。”张德海指出,“管线的图纸确实应该实时更新,不然就失去图纸的意义了。”文/本报记者 解丽
权威访谈
“地下管线有多少?
现在没有准确数据”
对话人: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管线管理处处长 吴其伟
记者:北京的地下管线有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市政市容委负责这个工作吗?
吴其伟:管线的建设,是由发改委投资、规划委规划、建委管施工过程、路政管理道路施工,关系多重复杂。
市政市容委主要是综合协调地下管线,主要解决管线与管线、管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各种管线都存在受外力破坏、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漏问题。我的单位不是各种管线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各类管线权属部门的人员、经费、业务都不涉及。比如水务局负责管理的四种水的管线以及燃气、热力都有自己的管线。
记者:有没有办法尽量减少挖断管线这样的事故发生?
吴其伟:市政市容委没有强制的手段。这两年来,市政市容委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谁要挖掘施工,谁给我们信息,我们协调各管线单位配合施工。基本情况是,施工单位肯定是不希望挖断管线,而管线单位不知道施工状况,市政市容委就是负责这种事情的沟通。
记者:北京的地下管线给大家的感觉是比较混乱,事实情况是什么样?
吴其伟:你说混乱我不太同意,你说不混乱我也不同意,当前本市地下管线的确存在信息不全、不准的问题。关键问题是谁的管线就是谁负责,要有权属主管。
现在市场化进程加快,地下管线权属单位非常多,比如水务局、广电局等等,各管自己一摊。管线从前期施工开始,就要按照规划委要求,办理手续前要把地下物弄得很清楚。一旦出现被挖断等问题,就要立即进入应急抢险。管线是谁的,谁就应该管到底。
记者:北京的地下管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北京有没有摸清地下管线的分布和数量?
吴其伟:地下管线到底有多少,现在没有单位能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我认为应该有一个部门做这件事。这一两年市政市容委正在建立地下管线的统计制度,不过这种统计,也只是把数量、长度搞清楚,不是普查所有的相关数量,并且不涉及管线分布情况。
记者:什么时候能弄清楚地下管线的情况?
吴其伟:你说弄清楚的话……这比较难……因为地下管线历史太悠久了,当初地下管线建设时没有档案要求,现在档案收集不齐,企业又不交。这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问题,有好多技术因素。
记者: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提出北京要在2013年建立地下管线精细化综合管理体系,您认为应该如何建设呢?
吴其伟: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建设这个体系,怎么建?这个体系里都有什么要素?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当然,这个体系一定是要包含那些管线所属部门的职责,市政市容委将在其中起到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