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惊艳欧洲被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
2012年,是重庆杂技惊艳欧洲的一年。这一年,市杂技艺术团创排的杂技剧《花木兰》先后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巡回商业演出。
为了吸引海外观众,该剧做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现场解说,以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让国外的观众看懂了剧情;糅合了川剧变脸、中国功夫、舞蹈、皮影等,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国文化;根据剧情需要创新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杂技,让整台晚会精彩好看。
这部被誉为讲述“中国的圣女贞德”故事的杂技剧在欧洲三国的商演取得空前成功,仅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该剧便在欧洲三国上演150场,观众达90万人次,上座率居同期在法国演出的包括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在内的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之首,使重庆杂技第一次真正打入了欧洲主流市场。
日前,从文化部又传来好消息,该剧与重庆三峡歌舞剧团的话剧《三峡人家》一起,双双入选“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
真正的经典作品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据统计,《三峡人家》在全国巡演已经超过290场,票房收入460余万元。而《花木兰》自2009年首演以来,在世界各地演出已经超过1000场,观众超过170万人次,仅去年在海外的演出就收入690万元。
小剧场 让看戏像看电影一样成习惯
“市民不愿,进剧场”,“看演出索要赠票”这两个痼疾就像两根刺深深刺住重庆演出市场的神经。
2012年5月,市川剧院、市歌剧院、重庆演艺集团曲艺分公司、市京剧团有限公司、市话剧团有限公司等5家市级专业文艺院团,不约而同开始打造小剧场,演出周周演。
精彩的折子戏、方言喜剧《子弹乱飞》、都市话剧《今夜和谁去浪漫》、交响管乐音乐会……一台台精心烹饪的文化大餐奉献给观众。截至2012年底,5个院团上演了200余场精彩的演出。
尽管这些演出的票房收入与《滚石三十周年演唱会》等“吸金器”差距较大,但是“周周演”已在各专业院团形成常态,用一位院团负责人的话说,“从(周周演)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想到赚大钱,我们只想告诉观众,我们有好戏、好剧目,我们也想培养他们进剧院观看演出的习惯,让他们看戏也像时常进电影院一样。”
一票难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第三届重庆演出季是去年的一大文化亮点。38台精品剧目在主城区各大剧场上演100余场,成为重庆的一大文化品牌。其中,中文版的音乐剧《猫》、《妈妈咪呀》,还有《滚石三十周年演唱会》等重头演出,都一票难求。然而,和这些“名头大”的剧目相比,重庆本土的剧目则要平静得多。
一方面是观众火热的需求,另方面是本土制造的相对平静。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重庆的文化商业演出共计200余场,其中超过2/3为引进的市外和国外的演出。
“为什么观众更喜欢市外和国外的剧目?为什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观众口味越来越刁,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中,本土院团如何打响“保卫战”成了当务之急。
该人士说,也许我们不是没有好剧目,但我们缺乏对剧目的包装和推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