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4-2-1”的家庭模式即将到来。另一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势必逐渐成为一种“奢望”。
与此同时,依靠“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会养老保险也根本无法过上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持续下降至50%以下。而且根据社科院研究,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已突破2万亿元,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
另外,包括老龄化加剧、平均寿命延长、提前准备不足、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令百姓养老难题变得日益严峻。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部养老金有计划有组织的储备只有3568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7.5%,人均只有2600余元。
养老,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探访
养老院的“苍凉”
2012年12月27日,上午10时,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人们疲于为生活奔波,行色匆匆。在这个城市的一角,越秀桥东濠涌旁边的大塘街颐老园,似乎正在被遗忘。
颐老园就位于一栋住宅建筑楼的两层楼房里,占去二楼2/3面积的是用隔板简单分割成的一个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摆设着一张床和一个简单的床头柜,鲜有其他家具,老人们的睡觉、穿衣、吃饭,甚至大小便都要在这个“房间”完成。满目苍凉、一片死寂是园内的真实写照。
“入冬来,仅这个月,颐老园就送走了4位老人。原本有41个床位,现在只住着32个老人。”颐老园的主管李世忠告诉记者,尽管广州的冬天还算温暖,但南下的冷空气对于该园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们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
还有的老人被送到颐老园时,已经余日不多了。“家人一般不愿意老人在家中老去,送医院终老价格又太高。”而在颐老园,最高的收费是2280元/人·月,标准是完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如果体质较好,行动方便能自我照顾起居饮食的老人,则按1530元/人·月的最低收费标准收取。
记者采访的前两天,颐老园刚送走了一个老人。他被家人送来时身体已经不行了,结果,刚住进来20多天就走了。“在养老院,老人们随时都可能离开,你必须要接受它、习惯它。”
护理员人手紧缺也困扰着这个养老院。目前,这里只有8个护理员,两班倒,白天6个人,晚上2个人,1个护理员基本要护理6个老人。李世忠说,值夜班的护理员要不定时地为不能翻身的老人翻身,按时给需要服药的老人喂药等。由于工作很辛苦,工资又低,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护理员,多为40岁左右,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
平日里,护理员会用轮椅推着老人们在这栋两层楼的房间里转转,“上下楼挺不方便,老人们很少走出这个空间,也没有机会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李世忠说,附近的学生、义工,偶尔会来这里陪老人聊聊天、为老人修修指甲,已经算是老人们单调乏味的生活里最大的生机和活力了。
“养老院能做的并不多,只能为老人们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比如按时吃饭,需要人照顾的时候随时有人在身边等。太多的养老需求,养老院也给不了。”李世忠说完,轻声叹了一口气。
然而,即便养老院软硬件环境普遍较差,中国仍面临着养老机构床位严重短缺、一床难求的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315万张,平均每百名老人仅有1.8张床位,与“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分析
缺口持续扩大的社会养老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的养老资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但总体发展水平低,结构畸形。第一支柱虽然占绝对主体地位,截至2011年底积累资金32119亿元,约占我国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储备的90%,却面临空账和资金收益率过低的严峻挑战。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社会基础养老金的缺口在持续扩大。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省份达14个(含新疆兵团),收支缺口为767亿元,而2002年的时候才400亿。报告称,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即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挪用于当前的养老金发放)2011年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
支付水平连续8年上调和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了“空账”的持续膨胀。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24%,远远落后于通胀水平,甚至不敌一年期定存利率。为改变被动局面,去年3月,广东省试点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投资2年。据悉,2013年,又将有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四省纳入养老金入市试点。
养老金缺口规模增大的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却愈发明显。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老龄化水平高达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21亿,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
虽然在社保事业健全的发达国家,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公布的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仅有2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而且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1999年以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目前已经下降至50%以下,收入较高者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更低。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做客人民网时,就如何弥补养老金缺口,提出两个基本的出路:一是增加个人缴费,把个人账户做实;另一个是增加战略储备金,目前战略储备金已经接近1万亿,未来还可能会增加到2万亿、3万亿。
不过,友邦保险专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属性决定了个人无法依靠其实现高品质的养老生活目标。而且,中国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金模式以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对养老金期望过高也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
做强年金及商业养老保险
除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年金(俗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另外两大支柱。但由于受财税等优惠政策欠缺、企业和个人意识较弱、产品投资收益不稳定且普遍偏低等因素制约,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只占养老储备的10%。平安养老保险表示,在美国,这一比例达到90%。参考国际经验,完善的养老保障也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商业养老组成。
据人社部披露,截至2011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4.5万家,参加人数1577万人,累积基金3579亿元。虽然过去几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但覆盖率还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有专家介绍,2011年我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比重仅为0.76%,而全球该比例约为38%。
在友邦保险专家看来,企业年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在中国刚刚起步,具体的配套政策等还有待完善,而且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无法掌控。
平安养老保险认为,目前制约企业年金的政策瓶颈主要体现在“团体补充养老保险”没有税收优惠,只有规范的企业年金有税优,但幅度很小,仅企业缴费部分4%免税,个人缴费无税优,且企业缴费进入个人账户还必须缴税;同时TEE模式很难激励企业和员工做企业年金的热情,建议学习国际补充养老惯例,建立EET模式。
“政策瓶颈还体现在对于补充养老和医疗,政府主办的缴费比率太高,尤其是养老缴费费率,全国达到28%,严重挤占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在缴完税及社保、住房公积金费用之后,已无太多的财力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和医疗。”另外,平安养老保险专家指出,目前建立年金“必须缴纳社保、经营无亏损”的门槛较高,也阻碍了企业年金的扩容。
该专家建议,为夯实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降低门槛,增大覆盖面,提速扩容。比如,使企业年金逐步走向强制化,分步把事业单位、公务员也纳入进来;提高企业年金缴费税收优惠比例,由目前5%恢复到《企业年金20号令》规定的8.33%;实施个人缴费税前列支。同时,从缴费征税,投资、领取免税的TEE模式走向缴费、投资免税,领取征税的EET模式,激发企业和个人参与热情。
此外,平安养老还建议促进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政策设计(个人税延政策)尽快落地,并向全国推广。友邦保险表示,“2011年,国内商业养老保险仅占同期社保收入的6.1%,普及度低。如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个税递延产品的推广和鼓励购买,提升养老规划在家庭财务规划中的优先级具有重要意义。”
平安养老保险认为,从国外经验看,要真正解决养老问题,储蓄型养老应该要转型成为投资型养老,使养老资金稳健增值,抵御通胀损失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红利。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全面参与养老金的筹集管理,包括对社保结余基金的管理。
操作
商业养老储备要及早筹划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去年,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所做一项调查显示,约7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没有百万元难舒适养老”。以60岁退休计算,假设每月家庭开支仅维持在3000元水平,生活20-25年至少需要72-90万元。如果提前退休或活得更长,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养老费用将轻易超过100万元。虽对高额的养老费用怀有预期,但90%受访者却表示尚未为退休做好足够的经济准备。
“在个人养老储备方面,西方国家大部分人在30岁左右就开始为今后的养老进行储备和规划,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往往要等到45岁之后。”友邦保险专家称,很多人到那个时候即便有心考虑“退休规划”,也会因“子女教育”、“子女婚嫁”等问题占据更高的优先度,而让养老的准备不得不往后推迟。
合众人寿专家建议,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可作为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因中途退保会损失,使工薪阶层能长期坚持储备养老金,做到专款专用。若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险,其增值作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御通胀风险的作用。当然,保险产品分红也是不确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国内商业保险公司近年来纷纷进军“养老社区”项目。去年4月,泰康人寿推出了我国首款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幸福有约”计划,可为客户提供包括居住生活、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目前,泰康之家旗下的北京昌平养老社区已经破土动工,计划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友邦保险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社区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如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和运营,是未来保险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的关键。同时,友邦预计,在当前普遍4-2-1的家庭结构下,未来退休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而保险公司在设计相关养老产品的时候,可以使产品涵盖养老财务规划以及养老服务供给的完整解决方案。比如,将产品的保险利益和社区养老服务衔接,让客户可以获得一定时间数量的社区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健康咨询、甚至家政服务等各类针对性地服务。
广东养老保险待遇7年增115%
■本埠消息
来自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自1993年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广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2年11月底,广东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965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为3407万人,各项参保人数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2008以来,广东着力解决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不同群体出台专项政策,分类解决各类未参保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极大地推动解决了未参保群体养老保险‘从无到有’的问题,全面清除了养老保险制度死角。”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而自2006年以来,广东连续7年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2年基本养老金年度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1821元,比2005年底提高974元,增幅达115%。
“其中平均养老金水平最低的市,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底不到4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采取养老金调整水平与平均养老金水平挂钩的做法,建立所在市平均养老金保底机制,逐步缩小了养老金地区差距。
与此同时,广东也在探索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共有近30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全省各市均已启动企业年金工作,全省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达到40多万人。
而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方面,据省人社厅透露,随着2012年7月1日全面启动第四批试点,广东已经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的全覆盖,截至2012年11月底,广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27万人,其中领取养老待遇720万人,预计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
“广州、珠海、梅州等市建立了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其中广州市2011年将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至130元;珠海市由150元提高至165元,梅州市规定每年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调整基础养老金;江门市新会区建立了基础养老金和参保缴费补贴5年自然增长机制,从今年起连续5年增加缴费补贴10元和基础养老金5元。”
据介绍,除了调整待遇机制,广东还广泛动员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县区广泛引入合作金融机构开展代收代发服务,部分地方如新兴、德庆等县区通过平安保险为45周岁以下参保农民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以调动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
省人社厅负责人介绍,肇庆、江门、广州等都制定了相关工作意见,对新农保工作在组织领导、建立激励机制、基础能力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不断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研究建立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建立和完善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早参保、多缴费的激励机制。”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称。(南方日报记者 高国辉 刘熠 实习生 世笑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