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黄佩华教授(前排左5)与南加州侨学界朋友合影
新年之际,由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名家论坛”,邀请正在洛杉矶短暂停留的国际知名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系主任黄佩华 (Christine Wong) 教授,为南加州关心中国财经政策发展的侨学界人士介绍她最新的研究论文“改善中国在21世纪的城市财政的几点建议”,为中国城市财政政策改革建言。
黄佩华指出:在过去30年,城市化是中国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推动了5亿人口迁入城市。对任何国家的政府来说,面对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城市化步伐,为市民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数据也显示中国在这段时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得相当出色,有效支持了经济增长。有些数据的平均值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且远高于收入水平类似的国家。
但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公共财政体制仍急需进行修补,现有的体制鼓励过度投资,对决策者的监督控制严重不足,诱导了低效率、高风险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微观和宏观的经济问题。
黄佩华分析了这些问题的由来,她指出:主要是现行的分税体制没有给大多数城市安排充足的财力来源,以应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沉重责任。城市政府只好利用国有资产创造收入来补充预算,其中土地是最主要的资产。但土地是一种可耗竭的资源,不可持续,而且城市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严重依赖风险很高。
同时,分散化的决策机制和中央的宽容态度导致了二元社会的出现,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养老金等关键昂贵的公共服务仅对城市户口的居民开放,使得超过2亿的城市人口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
对于如何规范和解决中国城市的财政政策,黄佩华教授提出:中央政府应协助解决地方政府的高负债问题;建立地方政府借款的管理框架;取代“土地财政”,城市政府需要从税收、用户付费和转移支付中得到透明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为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市需要通过扩大地方税基来寻找替代资金;把没有当地户口的民众纳入主流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黄佩华教授最后指出,在3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之后,中国今天已成为一个地区之间结合更紧密、交往更频繁的社会。医疗和教育等许多以前属于“地方性”的公共服务如今产生了更大的溢出效应,具有更多的“全国性”特征。对这些服务的资金安排也应该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黄佩华教授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曾先后出任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中国发改委和英国跨国发展部的顾问。近十五年来一直兼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她对中国财税体制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著述颇丰,多篇文章以及论著都是海内外专家研究中国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省与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问题的重要引据,是目前海外最具权威的中国财税政策研究学者。
“名家论坛”由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主办,邀请世界各地知名学者就中国的各项专题研究与海外侨学界人士进行学术研讨,旨在为社会精英人士提供更为专业和全面的中国概念。
全美中华青年联合会会长任向东、美西华人学会会长廖茂俊、美华国际青年商会会长朱冰峰、美国国泰银行商业贷款部第一副总裁黄苏等相关专业人士,以及黄学林、黄余锦梅、伍尚齐、陈洁、郑童、黄国洲、李荣杰、李锦生、伍侠山、左军、黄勇华、谭振爙、黄伟林等南加州侨学界人士参加了当天的论坛。(AACYF洛杉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