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2013年1月1日,重庆市将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空气质量状况。这意味着从明年起,PM2.5、一氧化碳、臭氧这些污染物将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特别是近段时间人们热议的PM2.5更是成为焦点。
很多人好奇,直径仅有2.5微米的颗粒物究竟是怎么监测的?重庆市PM2.5的监测站又在哪些地方?12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北部新区管委会顶楼的市环境监测中心礼嘉空气质量监测站,揭开PM2.5监测的神秘面纱。
每分钟过滤空气16.7升 24小时不间断监测
“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礼嘉站,东经106°33′43",北纬29°38′43"。”上午10点,当记者来到北部新区管委会顶楼时,一栋面积约为10平方米的白色小房子孤单矗立在顶楼平台上。白房子墙上悬挂的标牌表明了它的身份——重庆市1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之一的礼嘉站。
白房子的屋顶上有一高一矮两根钢管,钢管的“头上”顶着一个“帽子”,“矮的那个是PM10数据采集仪,高的那个就是PM2.5的数据采集仪了”,市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的工作人员余家燕告诉记者。
据了解,PM2.5数据采集仪分为抽气泵和采样头。抽气泵每分钟抽进16.7升空气,采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将空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更大的颗粒物分开,将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吸入采样头内。
那么,PM2.5的浓度又是怎样得出的呢?
秘密,就藏在白房子里面。
走进白房子,并排立着两台监测仪,“右边的是PM10和其他污染物的监测仪,左边的这台就是PM2.5的监测仪了”,余家燕告诉记者,进入采样头的颗粒物将吸附在监测仪中滤纸上,通过分析滤纸上颗粒物的吸附状况,就能得出室外PM2.5的浓度,“我们对PM2.5的监测是24小时不间断的,因此得出的数值也是不断变化的。”
记者在监测仪的显示屏上看到,每隔5秒,屏幕上的瞬时数据就会自动刷新一次:上午10点10分,PM2.5浓度的实时是57,10点11分是55.2。从实时监测数值可以看出,在上午10点左右,礼嘉站附近的PM2.5浓度低于日均浓度75的国家二级标准,处于合格范围。
PM2.5不是唯一标准 新空气质量日报可提供出行参考
了解了PM2.5的监测过程,新的疑问随之而来:在加入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等评价标准后,重庆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是怎样出炉的呢?它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
“除了礼嘉站外,重庆市还有缙云山、解放碑等1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这1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每隔5分钟将监测数据传输回位于市环保局的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17个站点传回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得出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并每小时对外发布一次。而空气质量日报则通过对17个站点全天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余家燕介绍,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浓度值并不是衡量当天空气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这六项污染物,有任何一项浓度指标不达标,当天的空气质量就不达标。
尽管PM2.5浓度值不是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将其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与公众客观感受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人们在出行前,经常会关心天气预报,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出门是否需要带伞等;在考虑晨练时,经常会查看当天的晨练指数和适合晨练的地点。事实上,晨练指数也是将空气中的PM2.5浓度作为衡量的指标之一。”因此,余家燕认为,今后空气环境质量日报也具有空气预报的功能,可为人们的出行计划提供参考,人们可以根据每天空气环境中PM2.5、臭氧、二氧化硫等的浓度情况,结合天气预报,来推算第二天的空气质量,从而合理安排生活与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