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男人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农村留守妇女用柔弱的肩膀,一肩挑着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一肩挑着耕地种田的重活,生活尤其艰难。
这样的状态正在改变,重庆市潼南县罐坝村50多岁的文道琼感受最深。
文道琼的丈夫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家里老小,她回到了老家。虽然也想“大展拳脚”多挣钱,但“一天干满8小时才20多元,比男劳力少一半。而且只有种菜、摘菜农忙季节才有”的现实让文道琼死了这条心。
事情在2011年9月有了改变。记不起具体是哪一天,文道琼接到村妇女主任刘桂花电话,“问我参不参加村里组织的‘同心姐妹’互助组。我问这是干啥的,桂花说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助、有钱大家一起挣。”
这等好事,文道琼电话里就扯了个回信:“好。”
没隔几天,文道琼和互助组的姐妹们就接到了第一笔“业务”——50亩辣椒基地的除草活儿。互助组的姐妹们一鼓作气,半天时间,每人拿到了近百元的报酬。
“我们是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兴趣相投、感情相通’的原则,把村里的留守在家的妇女组织起来,组成3个‘同心姐妹’互助组,大家一起‘抱团’找活干。”村妇女主任刘桂华介绍说。
2011年,面对重庆市留守妇女占农村劳动力60%以上的现状,市妇联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根据村民居住地点和留守妇女分布情况,通过留守妇女自主、专业合作社带动、优秀妇女扶助、妇联组织引导、兴趣爱好凝聚等“五种模式”,目前,已组建3.99万个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凝聚了83.8万留守妇女,使她们在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情感上互依、心灵上互慰、安全上互保。
留守儿童的成长同样牵动着各级妇联组织。2011年,市妇联创办了“家庭教育流动学校”,广泛吸纳家教专家、骨干教师、优秀家长等组建市、区县、街镇三级讲师团,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传递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今年84岁的退休教师陈恩禄,可能是全市服务年限最长的讲师团成员之一。从1992年帮助巴南界石组建讲师团开始,陈恩禄20多年如一日,到边远山区、田间地头、村落院坝等,宣讲家教知识,提醒留守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变化,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娃儿哪里这么讲究,吃饱穿暖就行了。”界石一位听过讲课的老人说,平时忙着种地,很少与孙子交流,导致孙子不爱说话,也不爱学习,听了陈老的课才知道,“对孩子一定要耐心,关心他的心理变化。”
不仅如此,市妇联还在暑假期间,邀请了大坪儿童急救专家赵锦宁,在红岩网远程教育平台开设了《暑期儿童安全教育与应急处理》专题讲座,重点对溺水、烧烫伤、电击伤、窒息、交通伤害等儿童暑期常见伤害进行了讲解,使全市2.5万余名儿童、家长及监护人获益;江北区五宝镇举办了“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走进院坝”为主题的基层家教流动学校讲师授课比赛,请留守儿童及监护人打分;著名婚姻情感专家李安娜进入车间厂区,给200多名工厂职工和探亲的“留守儿童”上了一堂“幸福课”……
目前,全市已有家教流动宣讲队伍2347支,宣讲人员1.5万余人,编发宣传口袋书8万册。家教讲师团深入村社院坝开展讲座2.6万余场,培训监护人100万余人。
市妇联表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互助组、家庭流动学校以及巾帼爱心呼唤器、妇女信访代理等四项工作,是妇联创新联系服务妇女的有效探索,是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有力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