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11月6日,全国首届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论坛在重庆市南川区开幕。当天上午,来自市内外的20多家蜂产品企业,带着自己的蜂蜜、蜂胶、蜂花粉等产品在此进行了集体展销。仅几个小时,展场的蜂产品就被当地群众抢购一空,销售总额达100多万元。当天销售额超过12万元的彭水中宝蜂产品公司负责人惋惜地说:“这次产品真是带少了!”
仅南川一个区对蜂产品就有如此购买力,那如果放在大城市该是什么样?重庆市蜂产业发展处于什么水平?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在何方?
甜蜜产业 市场广阔
蜜蜂除酿造蜂蜜外,还有花粉、蜂胶、蜂王浆、蜂蜡、蜂毒、蜂巢和幼虫等,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等又是重要的滋补、营养保健品和医药、食品、化妆品等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的消费量持续增长,其价格也不断提升。目前,普通蜂蜜价格已达20—30元/公斤,土蜂蜜(中蜂)甚至达200元/公斤以上,花粉、蜂胶、蜂蜡等价格也均有大幅度上升。
随着对蜂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加工,品种也不断增加,市场前景也更为广阔。以蜂蜡为例,国外已将蜂蜡提取物用于抗疲劳、运动型饮料等领域。而我国蜂蜡仅用于蜡染、工艺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很少用于保健养生。
据统计,我国蜂产品人均消费量仅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因而蜂产品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蜂养殖 日渐兴盛
养蜂是一项没有污染、不占土地、对农民增收明显的“空中产业”,加上其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重庆市根据自身实际,加大了对蜂产业的扶持力度。
“特别是中蜂产业,虽然在重庆市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市农委副主任王健介绍,蜜蜂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西蜂,主要是国外蜂种,这类蜜蜂喜好大规模成片的蜜源,以转地饲养为主。另一类是中蜂(即中华蜜蜂),本地蜂种,更能适应重庆市山地多,立体气候明显,山花蜜源丰富的特点,适合蜂农定点饲养和小转地饲养。同时,中蜂因采摘的多为原生态的山花,其产品更加环保,质量更好。
为了加快重庆市中蜂产业的发展,重庆市在南川和开县建立了中蜂保护区,并投入专项资金,建成了13个中蜂保种繁育场。
与此同时,重庆市积极完善科研管理机构,加大蜂农技能培训。出台了《加快养蜂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其纳入十二五畜牧业专项发展规划。还积极引导企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目前,全市不同规模大小的蜂产品加工企业已达40余家,其中3家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
2011年,全市蜂群保有量达到68.13万群,其中中蜂40.73万群,在各省市中处中偏上位置。蜂蜜产量1.73万吨,蜂王浆260吨,蜂花粉400吨,蜂胶10吨;年产原生态蜜300余吨,出口欧盟、日本、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起步较晚 产业化低
虽然重庆市中蜂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个产业链还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产业化程度不高。”市畜牧总站副站长王永康称,目前,重庆市中蜂产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生产设施简陋,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从业农民年龄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中蜂病虫害时有发生,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良种化率较低等。
而今,重庆市现有蜂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缺乏开发附加值高的保健品、美容制品等相关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中蜂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加上少数蜂农和蜂产品企业,存在产品安全意识淡薄、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导致市场上中蜂蜂蜜品质良莠不齐,影响了中蜂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
多方发力 提升效益
“鉴于目前中蜂产业的发展现状,重庆市已明确了下一步中蜂产业发展的路径。”王健说,蜂产业作为一个特色效益产业,市里将从育种、基地建设、企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中蜂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在政府层面,重庆市已把促进养蜂业生产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使重点养蜂区域有专门人员负责,做到层层有人抓、有制度管、有经费推,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农业部门将继续加强13个中蜂良种繁育场的后续建设,加大对本地优良中蜂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并在中蜂主产区,建立中蜂保护区和良种繁育基地,构建中、西蜂区域化生产格局,降低两蜂间生存竞争。
林业部门将利用“绿化长江”、退耕还林等时机,大量营造蜜源生态林,做到四季有花开,蜜源不间断,实现养蜂可持续稳定发展。农机部门则加快提高养蜂机械化程度,考虑将养蜂专用平台列入补贴范围。供销系统则鼓励蜂农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蜂业协会,进一步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
同时,成立蜜蜂饲养风险互助金,通过蜂农缴纳风险互助费、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等形式积累资金,实行有灾补偿,增强蜂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着力打造蜂产业集聚园区,通过土地、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以上努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中蜂蜂群保有量达到45万群,建成国家级中蜂保护区1个,市级中蜂保护区4—5个,中蜂保种繁育场20个以上;培育壮大蜜蜂产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3—5家,实现年生产优质中蜂蜂蜜1万吨,打造中蜂产品知名品牌5—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