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系统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较过去也有了新的转变。
近日,有机构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扩展至人均4112美元,这种巨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银发经济”。
11月1日,第七届中国老年产业博览会在渝开幕之际,记者对重庆市的老年产业展开了调查。
市场 280亿元的大蛋糕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25%。而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到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8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675万,占比将超过19%。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庞大的老年群体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包括传统的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正悄然兴起的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
按人均年消费5000元来算,仅重庆老年产业,每年就有超过280亿元的市场潜力。抢滩老年产业,已成为不少商家的新选择。
但是,要分食这块蛋糕并不容易。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重庆的老年产业开发量,尚未突破市场潜力的10%。在老博会现场,也有商家向记者抱怨,“老年人的生意不好做”。
瓶颈 实力资本短缺
专卖老年用品的李女士介绍,她加盟的是北京的一个老年用品专卖公司,产品齐全,包括按摩器、拐杖、轮椅等,甚至很多产品是重庆本地没有的,看起来极具竞争力。“前来询问的人很多,真正购买的却很少,老人们对自己很节约,一套20元的棉绸套装还要讲价。”
为什么老年人的生意不好做?
“并非老人的消费能力不够,而是市场培育明显不够。”首次来渝参加老博会的丹麦DDH养老院经营公司项目经理尼尔森直言,由于缺乏实力资本投资进入老年产品市场,导致产业分散、规模小,产品实效和安全问题令人堪忧,产业链开发力度和进程也相对滞后,“没有好的产品,自然无法刺激出多的消费。”
对此,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表示认同,“中国的老龄化如此迅猛,却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养老机构和企业,这很能说明问题。没有足够的资本,就没有产业链的完善和创新,自然让市民对现有的老年产品没有信心,表现出消费欲不足。”
破题 政策、企业双“给力”
“老龄产业不可避免地会面向低收入老年群体,所以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微利性。”赵宝华指出,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投入相对大、收入相对低,赢利空间有限的特点,要吸引实力资本,促成其社会化、产业化,必然需要政策倾斜。
在这方面,重庆市已在全国率先行动。前不久,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承诺享受建设用地、税费减免、建设和运营补贴等政策优惠。
“在政府给政策的同时,企业也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在扩大、完善产业链方面加大实际投入,避免分散化、同质化竞争引发的价格战怪圈。”赵宝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