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想像一下,孩子们在自然博物馆里面对一具动物标本惊喜地欢呼‘爸爸、妈妈,快来看呀!’的场景。”10月25日上午,在重庆北碚举行的“动物标本现代剥制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国际著名动物标本制作大师艾瑞克·格兰奎斯特激动地说。开班仪式结束后,艾瑞克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一直很期待能亲手制作一件中国的大熊猫标本,希望此次在重庆能成行。
现代标本剥制法需要的不仅是动物的一副皮囊
艾瑞克有着高大的身材、花白的胡子、和蔼的笑容,这位68岁的芬兰动物标本制作大师,是原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史博物馆及藏品专业委员会标本剥制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席。
此次来渝,艾瑞克将在由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林业局联合主办,重庆自然博物馆承办的“动物标本现代剥制技术培训班”上担任主讲老师,对来自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标本制作公司的20名标本制作技术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
现代剥制技术究竟和国内传统的标本制作技术有何不同?
艾瑞克解释,中国传统的标本制作方法,是往动物毛皮里填满竹丝等东西,即是填充法,也被戏称为“草包法”。采用填充法制成的动物标本,缺乏细节,姿态呆板,有点死气沉沉。
而当下国际最先进的现代标本剥制法,需要的不仅是动物的一副皮囊,而是一整具动物尸体。工作人员必须先仔细测量动物尸体各部位,留下一组数据,再解剖尸体,处理毛皮。然后,结合解剖学知识,将原始的动物数据,复原到后期雕塑的动物石膏像上;最后,包上动物毛皮。
艾瑞克称,现代标本剥制法注重动物姿态的选择,以及肌肉张力、眼神、毛发等细节的真实再现。
图片不能替代标本 它们不是憨头憨脑的假东西
艾瑞克曾参与过多个欧洲自然史、动物学博物馆的景观制作、展览项目,制作了大量姿态生动、造型逼真的动物标本,也曾担任过芬兰两个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和北欧数个动物学博物馆的藏品管理者。
他向记者表示,动物标本不是憨头憨脑的假东西,好的标本可以告诉人们,这个动物在死之前经历了什么?它还会教给人们关于物种方面的知识,“博物馆应该用标本向人们讲述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动物图片往往比标本精美得多,但是,图片能替代标本的作用吗?
“图片很好看,但是它不能像真实的物种那样原汁原味地反映动物界的原态,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像我们不能用漂亮的图片去替代故宫里的文物,道理是一样的。”艾瑞克说道。
艾瑞克把标本制作师称为艺术家,“但是,我们是不能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我们要做的,是遵循自然的规律,还原动物的原貌。”
生平最大的挑战:制作4万多年前的野牛标本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标本制作大师,艾瑞克平生遭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艾瑞克告诉记者,1984年,美国发现了一具4万多年前阿拉斯加野牛的尸体,由于长年埋藏于冻土层,这具野牛尸体被发现的时候保存得非常完好。
“它埋在地下已经几万年了,整个身体都冻成了冰状,很脆,稍有不慎就会损坏。”艾瑞克告诉记者,“它如此珍贵但又如此易碎,你就可以想象制作难度有多大了。”
当时美国方面专门把正在挪威的艾瑞克请到美国,将这具野牛尸体制作成标本。至于具体的制作细节,艾瑞克没有透露。
尽管制作过许多动物标本,但艾瑞克也有一个遗憾,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制作中国的大熊猫标本。
为此,重庆自然博物馆专门为艾瑞克准备了两件5年前收集到的大熊猫皮张。同时,应艾瑞克的要求,自然博物馆还准备了部分珍贵的胭脂鱼、鳜鱼,此次在渝授课期间,艾瑞克将亲手将它们制作成标本。届时,本报记者也将进行跟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