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作为一家全新的科研机构,从去年3月启动筹建以来,目前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到岗人员已有约240人。这其中,院士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名、“西部之光”学者7名、重庆市杰出青年1名、“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获得者1名……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从海外及国内其他地区引进而来的高端人才,‘含金量’很高,在中科院新建院所中实力算较强的。”
那么,这支科技“梦之队”的队员都是怎么来的?
国内“挖墙脚”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人才,需要引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院长袁家虎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长期以来,重庆地处西部内陆,再加上大院大所少,高端人才很少。
那么,从哪里引进这样一个团队?
袁家虎首先看上的,是位于成都的中科院光电所的杜春雷及其团队——杜春雷被誉为“中国微纳光学开创者”,在微纳技术研究领域科研实力一直很强。
袁家虎利用自己此前担任过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的有利条件,跑到原工作单位挖起了“墙脚”。
为了做通杜春雷的工作,袁家虎不断地往返于成渝之间。短短三四个月时间,他就去了七八次。每次见面,他都十分详细地介绍重庆的发展前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整体规划等,慢慢地打动了这位微纳光学专家。
要挖人,杜春雷所在的光电所的工作更难做,因为谁都不愿“肥水流入外人田”。碍于情面,今年4月,光电所同意放人,但条件却有一个——
“杜春雷手头上还有科研项目没有完成,暂时不能走,要把项目做完了再说。”
这就意味着,重庆还得等上一年多的时间。
“那怎么行!过一年多,又是一个未知数,万一这事儿就再没下文了怎么办?!”为此,袁家虎又不断地找光电所的领导谈,并主动提出让杜春雷签订保密协议,绝不泄露项目的任何内容。
最后,光电所终于松口了。除了杜春雷以外,团队中另外2名科研人员也一起到了重庆,加上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学者和研究生,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形成约20人的高水平团队。
海外当“说客”
不仅在国内“挖墙脚”,袁家虎还跑到了海外“挖”。中科院重庆研究院240人中,52人都有海外背景,其中大部分都是他上门充当“说客”后的“成果”。
目前全市最年轻的青年科学家、不到30岁的史浩飞就是其中的典型。
去年9月,袁家虎抵达美国。在一家酒店不大的房间里,他与正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后的史浩飞促膝长谈了3个多小时,直到天黑。
“我们正在筹建一家新的院所,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希望你能够回来……”袁家虎把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要如何建,将来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滔滔不绝地讲给史浩飞听,这位年轻小伙立刻就“找到了一起创业的激情”。
“这样的机遇和平台太难得!”此时的史浩飞心潮澎湃,果断地答应:回国!
12月,史浩飞就直接拎着行李回来了。
在史浩飞的“牵线搭桥”之下,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导师、国际纳米加工技术领军人物郭凌杰教授,也成为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找上门的人才
在中山大学任职了八年的刘鸿,去年3月底得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正在四处招兵买马,他就立马主动找上了门,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了求职简历。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研究和开发的他,曾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过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其研究领域已经较有影响力。
相比广州等沿海地区来说,重庆有很多条件先天不足。可为啥他偏偏看上重庆了?
“在听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建院的消息后,我就特别兴奋。因为,我的很多科研课题应用性较强,在三峡库区等地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刘鸿告诉记者,重庆研究院这个平台,将让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去年底,刘鸿到位就职,担任重庆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如何融入新环境,把握本地的科研需求,这些可能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适应,但是,我对重庆研究院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刘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