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2012年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20个“世界消除贫困日”。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市,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兴渝”的重要任务。
11日,记者来到武隆县火炉镇车坝村,透过村民生活的变迁,聚焦重庆市在扶贫工作领域的探索。
对比过去,现在的生活咋样?武隆县火炉镇车坝村村民毕贵芬深有感触。
从贵州六盘水嫁过来那一年,毕贵芬还很年轻。那是在2000年,村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结婚那天飘着小雨,送亲的车在烂泥路上走得歪歪斜斜,来到山坡上泥巴砌成的土坯房里,毕贵芬一住就是10年。
老房子年久失修,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一下雨,锅碗瓢盆都要拿过来接水,冬天呆在屋头,手、脚都是冰凉的。”最让她害怕的,是半夜醒来,经常看到“蛇在旁边吐着信子”,为此,毕贵芬没少跑回娘家“诉苦”,还一度跑出去打工。
2009年,赶上村里规划土地复垦项目,毕贵芬家里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被估价6.8万元,加上移民每家补助的2万元,她家只添了七、八万,就建起了两层高的小洋楼。和她一起“住”进新房的,还有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电冰箱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家用电器。
新房宽敞明亮,毕贵芬晚上睡得踏实多了。站在铺着瓷砖的楼顶露台上,她手指着邻居家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对记者说,过几天,她也要请人装这么一台,也享受享受城里的待遇。她还盘算着,等明年马路对面二期移民点建起之后,在楼下开个小超市补贴家用。“现在的日子过得硬是安逸!”毕贵芬用标准的重庆话对记者说。
日子过得好不好,车坝村村民心里有数。
坐在村里公共服务中心院坝上,村民把记者围得水泄不通,七嘴八舌讲起他们生活的转变。“幸福生活就像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干净自来水,吃水再也不用走几十分钟路到河边挑,也不必担心下雨吃河里变浑的水。”村里养鸡大户冉素英抢着说,通上自来水后,她家的鸡长得越来越壮。
“以前,电饭锅烧不熟饭,组合音响不‘响’,快把人急死了。”村民黄建梅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现在好了,6台变压器增加到13台,政府还承诺‘20年不落后’,我们再也不担心断电,家用电器不再是摆设了。”
“原来拉着菜到县里卖,在那条烂泥路上,要走几个小时。一路颠簸,到市场之后,蔬菜看上去就不新鲜了,根本卖不出好价钱。”村民张文山接过话头,“泥巴路变成水泥路,现在还有人开车进村收购,我们的蔬菜根本不愁销。”
从村民的话里,不难发现车坝村近年来的变迁。从2009年至今,各级政府为车坝村投入扶贫资金1883万元,每一笔钱,都实实在在用到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上。
新修公路3公里,改扩建6公里,让公路通到每户村民门口;新修人畜饮水池14口,安装管道6.5千米,让安全、便捷的自来水通到村民家里;昔日的沼泽地上,建起了年出栏上万头种猪的养猪场;农家书屋内,上万册藏书成了农民致富的“技术员”;新建的医疗点,让村民看病不再难……
2009年,车坝村年人均纯收入3851元,到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猛增到7265元,增加近一倍。
“腰包鼓了,衣食无忧了,生活丰富了。”村民石邦万反问,“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我们还有啥不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