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重庆市忠县复兴镇天子村是市级一类贫困村,3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对口帮扶下,这个村不但整村脱贫,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背靠“大树”却乘不了凉
天子村离忠县县城仅一江之隔,距离不过15公里,照理说,村里经济状况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在2006年,它被确定为市级一类贫困村。
“主要是山上交通条件太差,让我们背靠‘大树’却乘不了凉。”天子村三社农民刘本福解释说,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菜,但山上不通公路,农民运农资、卖菜全靠肩挑背磨,成本太高。
刘本福家有近三亩地,因为交通不便,他不敢多种,只种了不到一亩。刘本福种菜,肥料要到山下去背,一天只能背两三趟,而把菜挑到城里卖,来回要花四五个小时。如果遇上下雨,山上的泥巴路一个星期都溜滑不堪,他也只得穿一个星期的雨靴。虽然种菜种得辛苦,但刘本福收入并不高,一年不到3000元。
“山上除了种菜,其它只能种点包谷、红苕,而且还只能靠天吃饭。”天子村村主任刘登华说,山上水利设施也十分落后,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下雨收集,一遇干旱,找水便成为全村人的头等大事。
由于无力改变生存环境,天子村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
要帮就帮成“新农村”
2007年,天子村成为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对口帮扶村。2009年,天子村启动整村脱贫项目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提出,要彻底挖掉天子村的“穷根”,就应该充分整合资金,把整村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整村搬迁建设农民新村。经过整合危旧房改造、扶贫移民、巴渝新居等相关资金,天子村建设了两个居民点集中安置村民。居民点完全按巴渝新居的标准建设,厨房、厕所、卧室、客厅功能齐全,又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目前,两个居民点已基本建成,最迟在年底,全村大部分村民将搬进新居。
综合开发改善生产状况。13.3公里村道全部进行了硬化,从天子村到县城,只需要半小时车程;3651亩土地纳入了国土整治,修建了蓄水池、便民道;整修扩容羊鸣水库,完善灌溉网络,让灌溉无死角,解决了发展产业所需用水。
整体推进发展支柱产业。规划了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组织下,天子村的蔬菜种植户接受了实地培训,其中50多名农村能人被送到西南大学等地参加蔬菜种植、乡村旅游、农村经纪人等创业培训。在农村能人的带动下,天子村村民抱团闯市场,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种下了200亩精品荷花,一个花果飘香、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已具雏形。
村民创业热情迸发
“煮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出门不湿鞋,旱涝保收成,生活更和谐。”当地农民这样总结他们的新生活。
刘本福说,山上通公路后,他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但化肥、农药可以轻松运上山,卖菜也方便了。从去年开始,他把全家所有的地都种上了蔬菜,同时还租了邻居两亩地,现在一年种菜要收入5万多元。
目前在天子村,像刘本福这样的蔬菜种植户有上百家,他们从乡邻手中流转土地种菜,然后把菜卖到忠县城区,收入较为稳定。还有一部分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后,专门从事蔬菜贩运。
去年,天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36元,比前年增加1800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据预测,今年天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
“新农村的幸福生活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刘登华说。
今年4月,一条长1.5公里的登山步道修到天子村,不少县城居民经常来锻炼、休闲。天子村村民敏锐地捕捉住商机,开办了7家“农家乐”。
“随着现代农业观光基地的建成,到山上休闲的城里人会越来越多,而村民搬进巴渝新居,也将有条件开办更多‘农家乐’,村里的乡村旅游将越来越红火。”刘登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