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他曾是重庆大学秘书长兼代理校长,在任期间,竭力筹办经费,让教学得以正常运转;他是上世纪30年代川北穷县——三台县的县长,在任期间,他变卖家当兴修渠堰,造福一方百姓。他就是郑献徵。
10月13日,郑献徽幺女、法籍华人作家郑碧贤携新作《郑泽堰——民国县长郑献徵传奇》(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做客精典书店,向读者讲述父亲鲜为人知的往事。
卢作孚推荐任兼善中学首任校长
“我是跟着父亲的日记,从法国回来的。”拿出父亲的日记时,郑碧贤仍显得很激动。
郑献徵出生于重庆荣昌,在他18岁(1918年)时离开家乡赴京求学,25岁时返回重庆,投身教育救国的洪流。
郑献徵先后任重属联合中学校长(今重庆七中),兼善中学首任校长,重庆大学秘书长兼代理校长。
2006年,郑碧贤把自己寻访父亲足迹的首站定在了重庆,“因为那是父亲初入社会最单纯、最激情的岁月。”
父亲任兼善中学首任校长一事的具体细节,郑碧贤也是从重庆民生公司的老人口中获悉的。
1930年7月21日,卢作孚在北碚的火焰山东岳庙开会,决定在北碚创办一所中学。后来,在给学校董事会的信中,他特别推荐:“热心教育事业之良友郑献徵为兼善中学首任校长。”
因为钦佩卢作孚的办学理念,郑献徵欣然上任。他铆足了劲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他深知“首任”意味着责任、理念、方法、风气和标志,必须开好头,才不负卢作孚的信任和社会的期待。
随后卢作孚又聘请了丁秀君女士作为学校的秘书长。郑献徵与丁秀君是相敬相知的老朋友,二人在工作中互相支持,为兼善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理重庆大学校长,令学校渡过难关
在重大校史馆里,郑碧贤看到父亲的照片陈列其中,陪同的人都对她说:“你长得真像你父亲。”
在这里,郑碧贤对父亲在重大的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35年,四川省时任教育厅厅长杨全宇提出将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学生需要重新进行甄别考试。此论一出,舆论一片哗然。郑碧贤说:“学生水平不被承认,这是对学校的侮辱,学校也将受到伤害。”
当时,不少教授辞职抗议,学生停课,教育经费也没有着落,学校面临停办的困局。
1935年10月21日,重大校务会决定请秘书长郑献徵代理校长。
郑献徵临危受命,立即亲赴已经请辞的重大理学院院长何鲁寓所,并一一拜访其他请辞的教授,请他们回来上课,维持学生正常学习。同时,他还奔走于成都、重庆两地,筹措经费,令学校渡过了难关。
穿越70多年风雨,父女同修郑泽堰
1937年,郑献徵出任川北穷县三台县县长,在任两年半的时间,他做成了造福一方、支持抗战的几件大事:修郑泽堰,整修扩建乾隆26年以来屡建屡废的水渠工程;训练乡民,其中不少后来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安置抗战中内迁、无家可归的东北大学生……
郑碧贤告诉记者,父亲日记中有一段话,引起她极大的关注。当时父亲突然调离三台,到成都筹划四川财整处工作,他在日记中写到:手持三台父老乡亲相送的万民伞,特别遗憾的是没有给郑泽堰修一个防洪闸,就调任了。
父亲这个特别的遗憾,郑碧贤把它当成是家族的一笔必须偿还的遗产,她决定到三台去完成父亲的遗愿,重修郑泽堰。
从2006年开始,郑碧贤为整修这个老堰八方奔走,2009年冬,重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那段时间,郑碧贤干脆就住在成都,以方便她经常去施工现场,看看工程的进度。
2010年3月,郑泽堰防洪闸工程竣工通水;8月,四川连降暴雨,涪江怒涨,但防洪闸安然无恙,三台百姓安然无恙。
父女两人,穿越70多年的风雨,在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堰闸上融合。
当日,10余名三台县农民凌晨6点就从三台出发来到重庆,面对郑碧贤,他们挥舞着印着“饮水思源纪郑恩”的小旗子,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