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一行23人,从重庆起飞,抵达美国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地,访问与重庆抗战历史相关的人士,搜集保存在海外的重要史料。在60多年前的“二战”风云之中,重庆与美国华盛顿、苏联莫斯科和英国伦敦,并列为四大“二战”名城,重庆是那些重要历史的当事者与见证者。
60多年后的今天,钓鱼岛问题纷争又起。如此背景下,考察团团长周勇认为,此行既是贯彻市四次党代会“开发抗战文化”的具体举措,又是一个新闻行动,是重庆历史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全程跟踪,记录了考察团工作的诸多细节,专访了在西方精通中日两国事务、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今年刚刚出版《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教授,著名社会活动家、飞虎将军陈纳德之妻陈香梅女士,还访问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等。
103年前,中国天津开滦煤矿,招募了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短头发,黑胡子,穿西装,还请了位汉语家庭教师。84年前,这名曾经的“中国矿工”,当选美国第31届总统,他的名字叫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他是历史上迄今唯一一位精通汉语的美国总统。
担任总统之前,胡佛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如今名为胡佛研究所。9月26日,重庆抗战大后方考察访问团抵达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胡佛当初或许并没想到,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将再度传播,而胡佛研究所的新一段中国故事,则徐徐开启。
代理馆长致辞欢迎考察团
这段中国故事的主题与关键词都十分鲜明:中国抗战。
9月26日早晨,加利福尼亚州的气温12℃,天气阴冷。校训为“自由之风劲吹”的斯坦福大学,被认为是全美排名前5的明星高校,21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它的校园面积数全美高校第二,校内干净整洁,大片绿色草坪上,行人鞋子很快被露水打湿。尽管这里的草坪允许行人行走,但在这里读书的年轻人很少走草坪,他们大多骑单车,在校园宽阔的马路上飞奔。
在斯坦福大学,考察团最想做两件事:获取“两蒋日记”,搜集二战驻华将军史迪威的资料。考察团23人分为四组,第一组专攻斯坦福大学,他们是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党史研究专家曾维伦,西南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潘洵,工商大学教授、史迪威研究专家徐重宁,三峡博物馆博士艾智科,市档案局处长张雪艳,重庆图书馆唐伯友。
精兵强将,整装待发,可是,访问过程却几度遇挫。
赴美之前,徐重宁已与史迪威孙子约翰·伊斯特布鲁克联系,遗憾的是,这名68岁的老人半个月前身体不适。而他的女儿南希·伊斯特布鲁克说要会见考察团,可是,直到上午10点,仍不见人影。随后,胡佛研究所亚洲部主任林孝庭告诉徐重宁,南希临时有事,会见推迟。徐重宁对记者说,她与南希多次见面,南希如今就在斯坦福大学工作。多年前,正是南希等人推动,将史迪威将军生平材料,捐献给了胡佛研究所。
上午10点20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Linda Bernard女士,作为该馆的代理馆长,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大门口,对考察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这个具有12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门口,除了惯常的开场白外,年约40岁、穿着红色裤子的Linda Bernard说,她知道考察团对史迪威将军的资料很感兴趣,现在史迪威的家人,正将他的资料,整理后挂在了斯坦福大学的网站上,但这个工程目前并没完成,胡佛研究所里面,还有史迪威1941年至1945年日记手稿等。考察团向Linda Bernard赠送了一幅重庆民居吊脚楼图,以及一幅三峡风光丝绸邮册。
我们后来知道,在胡佛研究所,关于中国的史料非常多。而最受瞩目并为访问者追寻的是“两蒋日记”、“史迪威档案”、“宋子文档案”等。
与Linda Bernard女士同时出现的,还有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历史系教授张少书。60多岁的张少书是美籍华裔,父亲是中国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二战期间,张书旂绘画的一幅《百鸽图》,曾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如今作品仍旧珍藏在美国罗斯福图书馆。今年4月,张少书携带《百鸽图》前往重庆展览。张少书只能说简单的汉语:“我们又见面了!”“你好!”“累不累?”他穿咖啡色西服上衣,绿色西服裤子,面对20多名来自万里之外的“老家人”,他讲话时甚至显得有点紧张。他说,地球是个村,距离小,合作多,希望我们双方能共同做些事情。
到胡佛研究所抄两蒋日记
交流随即开始。胡佛研究所亚洲部主任林孝庭,向我们介绍了该研究所的馆藏状况。在图书馆会议室,他首先展示了蒋介石日记的图片视频,“年代久远,纸质薄弱,所以把日记做成微缩胶卷,再复印出来给全世界的研究者使用。”
据胡佛研究所有关人士透露,直到今年9月初,蒋家后人,仍旧委托律师向胡佛研究所发函:“不可妄动两蒋日记,不可公开,不可出版。”
这段纷争的背景,当时曾有媒体详细披露。2005年1月,蒋孝勇遗孀蒋方智怡以蒋家代表身份,与胡佛研究所签署保管合约,交付其保管,后来还公开供人研究查阅。但是,蒋家第四代蒋友梅跨海发律师函,主张包括她本人在内的9人,都是法定继承人,要求婶婶蒋方智怡出面,协助与胡佛研究所重新签订合约。由于家庭内部纷争,使得两蒋日记,迄今仍旧没能公开出版,仅供一些研究机构或人士到现场抄阅。
考察团此行,为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推进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相关课题。并不例外,抄阅两蒋日记,仍旧是重要工作。
随后,林孝庭特意为考察团第一组,介绍了有关中国的馆藏档案目录,其中包括孙中山、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张嘉璈、陈洁如、殷海光、黄郛、胡世泽、程天放、颜惠庆、黄仁霖、彭述之等人的档案、文献、照片、日记以及中国共产党早年资料。
当天下午开始,第一组6名工作人员正式进入胡佛档案馆展开资料搜集工作。徐重宁搜集史迪威资料;艾智科搜集与抗战时期重庆或大后方有关的照片;曾维纶、潘洵、张雪艳、唐伯友负责蒋介石日记的抄录。
“研究所里20多人,大部分都是抄两蒋日记的。”曾维伦说,蒋介石日记是该馆利用率最高的文献,重要性不言而喻。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是盟军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其言论尤为值得关注。但由于日记跨度时间长,内容庞大,我们此次抄阅时间仅定为1937-1940年,且主要围绕蒋介石对国共关系、中日关系、抗战局势几个主题进行摘抄。
两天下来,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考察团精选整理了2.4万多字的蒋介石日记;获得了有关史迪威和重庆抗战的珍贵图片资料500余张;史迪威档案文献1000多页。
专家说法>
潘洵:《蒋介石日记》中有新发现
此次海外抗战大后方史料搜集,工作十分紧张,资料搜集第一天即进行汇报与小结,以为第二天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查阅并搜集档案资料,同时也为其他工作小组提供借鉴。
收获小结会上,西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潘洵概括了在斯坦福大学的收获:“了解了情况,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交流,取得了共识,赢得了支持,最重要的是发掘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新史料。”
自胡佛研究所公开《蒋介石日记》以来,已有众多学者查阅并利用日记的内容,撰写出了相当多的文章。此行因为时间短暂,具有探路性,只抄录了部分年份的部分内容,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据潘洵介绍,在日记中,蒋介石对共产党有着高频度的关注,对共产党的态度和方针也时有变化,这些资料对研究战时国共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关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也有新的发现,过去认为,迁都重庆之议由蒋介石提出,但何时提出,一直缺乏史料的支撑,而在1937年8月29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则明确提出“如迁都则应在重庆”,表明在10月29日国防最高会议上正式讨论迁都问题之前,蒋介石已有迁都重庆的思考。
曾维伦:要关注蒋介石的写作态度
抄录部分蒋介石日记之后,曾维伦显得有些兴奋。这位科班出身的教授说,日记中的新发现让他有了新体会。
曾维伦说,日记中,蒋介石对日本人是否要攻打中国,呈持续的犹豫态度,开始认为不会,后来认为会,接着又认为不会。而当时的社会民众,以及蒋介石本人,都有坚持长期抗战的打算。
但是,曾维伦认为,日记中记录了蒋介石面临的各种困境,蒋对其内外政策讲述了各种理由,不免都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所以,日记是个主观产物,“要特别关注蒋介石的写作态度。”
周勇:将派青年学者到斯坦福大学
据记者了解,之前也有人到胡佛研究所搜集资料,但他们返回后,将双方约定不能公开的资料在网上发布,此举引发胡佛研究所严重不满。因为前面壁垒,考察团原以为会折戟而归,不想对方不计前嫌,仍旧大力支持,能有如此成果,殊为不易,必当珍惜。
据周勇介绍,接下来,重庆将向胡佛研究所寄送我们最新研究成果;邀请对方专家来访并来渝参加“中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还要不定期派人赴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搜集史料,参加学术活动,培养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