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条件好了 家附近就有医院
9月26日,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心卫生院,宽敞、明亮,分区明确;台式B超、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村民刘勇正在看病,“这么好的条件,从家里走过来才20多分钟,哪里还用得着到大医院去挤哟!”他笑着对记者说。
石会镇中心卫生院近几年的巨大变化是刘勇没有想到的,“原来的医院没啥检查设备,有点啥病,要坐1个多小时的车到城里去,大病得往主城去。”
黔江区卫生局局长谭永乾告诉记者,自医改实施以来,全市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包括更新硬件设施、培养医生技术力量。现在,感冒、腹泻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得到治疗。
据了解,随着重庆市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区县医院为骨干,乡镇、社区全覆盖,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标准化率达到75.42%,基本实现“一街道一中心、一乡镇一卫生院”,80%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66%的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即可到达最近医疗点。
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更多病人可以就近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重庆市正在对优质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调整。将主城区、区域性中心区以及80万—100万人口的区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作为三甲创建医院,让老百姓在县域内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老百姓建立电子档案 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
“你是曾俊豪的二孃吗?我们联系不上他父亲,只有给你打电话,孩子接种A群流脑了吗?”9月23日下午2点多,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免科护士张凤娇很着急,因为离曾俊豪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已经过了10天了,“时间过了就没效果了。”
曾俊豪是该辖区的流动儿童,家住大渡口区建设村,其父母都是荣昌人,在重庆主城打工。曾俊豪今年刚好1岁,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曾俊豪可免费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等11种疫苗,在6岁前一共要打22针。
“可打了一针A群流脑疫苗后,小俊豪就没来了,但1岁前要接种两次。”张凤娇指着曾俊豪的接种疫苗卡说,虽然父亲曾兵留了手机号,但打过去却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后来,经多方联系,张凤娇才找到小俊豪二孃的电话。经询问,小俊豪回了老家,且在老家接种了疫苗。张凤娇这才放了心。
据了解,儿童接种疫苗只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经过3年医改,重庆市城乡居民可免费享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15元提高到2012年的25元,部分区县补助标准达到30元以上。
此外,重庆市还为城市和农村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最新数据显示,建档率分别达到69.59%、65.16%。全市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老年保健人数同比稳中有升。
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方面,3年来,累计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466.7万人次、待孕妇女补服叶酸50.53万人、宫颈癌检查125.44万人、乳腺癌检查11.65万人、补助孕产妇住院分娩60万人,并将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待孕妇女补服叶酸、孕产妇住院分娩和新生儿保险扩大到全市,实现城乡全覆盖。
率先出台政策 夯实农村医疗卫生基础
“重庆幅员面积广,山地多,是大城市+大农村的结构,医改如何与统筹城乡结合,发展卫生事业并保障民生,这是3年医改中我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
实践得出的结论是:要夯实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
“除了解决村医务室硬件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外,更关键的是人。这先要留住人,然后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称。
为了夯实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村卫生室管理暂行办法》。这是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出台的村卫生室管理规范性文件。
《办法》明确了村卫生室的机构性质、功能设置、管理体制、人员设备配置、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配套政策,特别是在村卫生室经费保障上,明确了5个方面的补偿渠道。“我们保障村医的收入,让更多人愿意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为村民服务。”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称。
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不低于本行政区域内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的20%,村卫生室(所)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一般诊疗费人均4.5元(其中医保支付4元)。据测算,全市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每年补助村卫生室经费达到5.5亿元。
黔江石会镇中元村的村医黄友良就是政策的受益者。他的月收入,从此前依靠药品提成的17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
收入增加了,黄友良的心头也安稳了,“踏实做一个村医,为老百姓免除小病的困扰,我就觉得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