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资料图)
彭德怀元帅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赤贫出身的元帅;是打仗时间最长的元帅;是死得最惨的元帅;是惟一没有亲生子女的元帅;是性格最为刚烈的一位元帅。
生活中的彭德怀和传说中的彭德怀、战场上的彭德怀反差很大,并不是横眉立目,一脸严肃的模样。生活中的彭德怀性格直爽,重情讲义,待人和蔼,对下级和普通群众格外亲切。他做事认真细致,记忆力惊人,善解人意,尤其是待人接物,更见细心。他生活俭朴,爱好不多,好读书,爱下棋,庐山会议后开始抽烟。一生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
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指挥百团大战时,在战壕里手持望远镜远眺的大将风度;他最惨不忍睹的形象是在“文革”期间被人双剪两臂,打断肋骨,押下舞台的模样。那干枯的白发,憔悴的面庞,弯曲的身形,让所有的共产党人欲哭无泪,让所有的中国人扪心自拷。因为,那一幕,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那一幕,超出了民族的道德底线;那一幕是对全人类的羞辱。因为他不仅是个元帅,他还是一个老人。
年少时,他在早死的娘墓前,种下了一颗苦楝树,他不栽松,不栽柏,偏偏栽了一棵苦楝树。家乡人说:这是苦娘苦伢栽苦树,悼娘还悼受苦人啊!他教育后人的话是:“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一日三省吾身。”
彭德怀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他在战场上的功绩无人置喙,但他的个性却颇有争议。
庐山会议的一封信成为他和毛泽东交恶的导火索;而一封信的背后是家乡老农给他的一首词:“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呼”;一首词的背后是他投身革命的理想,他说:我革命就是为了大家有饭吃。就这么简单。
我们再看看众人的评价:
江泽民说他: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刚正不阿,他的这种气节,尤为感人。
杨尚昆说:他对敌人的雷霆之威,对党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敬重。
萧华说他:丹心昭日月,骨硬胜铁钢。
张爱萍说他:刚正不阿耻权术,万言上书誉神州。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
余秋里说:他生活俭朴,不喝酒,不吸烟,除了看书和下棋以外,没有任何个人嗜好。
彭德怀没有亲生的孩子,他的两个弟弟彭金华和彭荣华早年牺牲,是革命烈士。解放后,他把两个弟弟的孩子接到北京,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们读书。同时他还把黄公略烈士的女儿黄岁新、左权烈士的女儿左太北视为己出,资助她们读书、生活。
彭德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被迫害致死。终年76岁。
彭德怀无小家而有大家。因而,我们只能从和他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后人身上感受彭门家风。
左太北:彭伯伯在家从来不大声说话
1950年10月8日,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参战,这一年他52岁。直到1952年7月因病回国后,主持军委工作,才住进中南海。此时,他和妻子浦安修才真正过上了安定的家庭生活。
在左太北的眼中,彭德怀夫妻是感情上和睦的一对,而生活中却是各忙自己的一摊。彭德怀是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浦安修则先后担任轻工部劳动工资司司长,五七年后到北师大当了党委副书记。
彭德怀一生有过二次恋情,都是只开花不结果。
他的初恋对象是他的表妹周瑞莲。周瑞莲是彭德怀舅舅所抚养的一个孤女,从小受到彭家的关爱,与彭德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舅舅曾给他们订下了婚事。但不久,少年彭德怀却惜别了自己的未婚妻,从军去找穷人的出路了。淳朴、善良的周瑞莲以两双绣着“同心结”字的鞋作为定情物,送给彭德怀。
三年后,当上湘军连长的彭德怀,准备返乡与表妹成婚。突然噩耗传来:地主向舅舅逼债,舅舅无钱偿还,狠心的地主竟要周瑞莲做抵债品,表妹宁死不从,跳崖身亡!
得知消息的彭德怀独自跑到山上,失声痛哭……
1922年,24岁的彭德怀经人撮合,与一位货郎的女儿刘细妹结婚了。
彭德怀婚后的第一件事是让刘细妹放足,并改名为刘坤模,意味女中楷模也。随后,彭德怀在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升为湘军营长,他把妻子接到湘潭,让她进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夫妻之间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加入共产党的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走上井冈山,离别了家乡。
刘坤模在彭德怀音信全无、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在武汉,又与他人再结连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已为人妻的刘坤模在后方听到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才知道彭德怀还活在世上。于是急忙写信,收信人的地址竟然是“平型关”。而巧合的是,这封信居然让出师山西,正在五台山的彭德怀收到了。接信后的彭德怀欣喜异常,他马上回信让刘坤模到延安来。信中说:“坤模妹,在枪林弹雨中收到你的信,很兴奋。你要来,可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找林伯渠主任。”
这是我们今天惟一读到的彭德怀的“情书”。
刘坤模依信北上延安寻夫,正巧彭德怀由前线返延安开会。这对离散了近十年的夫妻才得以相见。
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破镜重圆。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时曾说:“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
1938年10月10日,40岁的彭德怀和20岁的陕北公学教员浦安修结婚了。
浦安修是北师大历史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一段英雄爱美的传统故事,婚后的彭德怀非常疼爱妻子,年龄的差异、教育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个性的差异都被隆隆的抗日炮声所掩盖了。
浦安修与彭德怀成婚后,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和独立性,坚持做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干部夫妇一样,过“礼拜六”的夫妻生活。
在太行山上,彭德怀和浦安修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1942年5月,太行山根据地遭到日军残酷的“扫荡”,八路军和北方局机关分散突围,浦安修与滕代远夫人林一失踪,彭德怀在清点突围人员的名单时,发现没有妻子的名字,心中一沉。原来,浦安修在一个山洞藏了好几天,归队后又累又困,在屋里睡着了。
彭德怀得知后,冲进屋里拉着浦安修的手说:“我以为你牺牲了,正要派人去寻你的尸体呢,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老婆,死活都不能落到鬼子手里啊……”
这种沥血浴火的话,从彭德怀口中讲出,更显惊天豪气。
“彭伯伯在家里头对浦阿姨是百依百顺的,后来我从外面听说彭伯伯脾气挺大,而浦阿姨是大家闺秀,特别典型的江南淑女的做派,可他俩等于是正负两个极一样,凑到一起反倒很和谐。没有说老两口为哪件事有不同意见或有争执。五八年以前,我觉得他那个家庭是非常温馨和谐的。”
左太北对浦安修很欣赏,充满了深情。同时,她也觉得浦安修身上有明显的弱点。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夫妇的感情产生了裂痕,1962年,彭德怀的“八万言书”再遭批判,彻底摧毁了浦安修的精神世界,也摧毁了那个温馨的家庭。在那种政治高压下,她感到了绝望,她选择了离婚。
彭德怀被动地接受了这个选择,他理解妻子的决定。分别时,他用一个切开的梨,寓意“分离”,宣布退出了自己的婚姻。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个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而无力。
彭德怀:我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开过口
一生无儿无女的彭德怀有着一颗慈父的博爱之心,他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予更多的父爱。因为在他身边生活的孩子,都是革命烈士的子女,大都是单亲家庭。他出国访问,都要给孩子们买些小礼物,而且一视同仁。黄岁新、左太北都曾收到过他的礼品。而对于从小和他在一起的侄女彭钢,更是宠爱有加。
彭钢从小活泼机灵,同学们称之为小兔,这个外号也被彭德怀接受了,他也一直这么叫。
1963年,彭钢准备结婚。侄女要出嫁了,彭德怀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精心地为彭钢准备着嫁妆,从床单、枕头、被里被面悉数备齐。他还把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送给他的一块缎子拿出来,给彭钢做被面。
彭钢至今对那块缎子被面记忆犹深:“那是一个粉红色的,上面绣着像梅花一样的花朵,他对别的孩子还真没有这样。”
1966年,彭德怀被安排到三线建设指挥部任副总指挥,马上就要离京赴任了,可有件事他还放心不下,那就是彭钢的住房。思前想后,彭德怀开口向有关部门提出,请组织部门考虑给彭钢找个住所。
房子是要了,彭德怀对这次开口要房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是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
彭德怀:人要讲老实话
彭钢回忆说,彭德怀多次教育她说,人要讲老实话。伯伯还先后三次和她谈到自己的身后事。
一次,在中南海,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结束的中共八大一次会议,作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以自愿的形式表明,死后火化,不保留尸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都相继签字,表示同意。
回家后,彭德怀带彭钢到南海划船。一边走,彭德怀一边严肃地说:“今天我们都定了,死后不留尸体,不埋葬,都变成骨灰,你把我的骨灰烧好了,放到家乡的那种葫芦里。”
他诙谐地说:“你把葫芦盖严后,就给我扔到大海里头,生前没有机会去世界各地,死后我要去周游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人民……”
他郑重地望着彭钢说:“我可是把这个交给你了,恩格斯就是把骨灰交给他孩子这么办的……”
1960年以后,罢官后的彭德怀谪居在吴家花园。
彭钢说:“一天,他对我说,你看鱼死了以后,这个骨头可以做肥料。等我死了,你就把我的骨灰埋在这,上面栽一棵苹果树,让你们吃苹果。”
1974年,被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彭德怀第三次谈到了自己死后的去向。
彭钢说:“他临死前头几天,我去看他,给他喂了一些东西吃,喂完东西以后,他就拉着我的手,哭,掉眼泪,他说:死后我想和你们的父亲葬在一起,但是他们是革命烈士,我被打成了反革命,我又怕玷污他们啊。说完又哭。我心里特别难受,我说我一定替你完成这个心愿。他听了后就点点头……”
很难想象彭德怀当时的心情,从一个革命者的口中讲出自己是反革命的时候,再坚强的神经也会为之一颤。
1996年,彭钢依照伯伯的遗嘱,向中央写了份报告,请求将彭德怀的骨灰移回家乡,葬之于他的两个弟弟身旁。可是由于原来的墓地太小,无法安葬。最后经中央军委和中组部批准,在他弟弟们的墓地旁边,另辟一块墓地,安葬这位游子。
1999年的12月28日,彭钢和他几位亲属一道,奉灵返乡,葬于青山之下。
呜呼,还我之故乡兮,孝我之爹娘;葬我之高山兮,伴我之同行;解我之羁绊兮,列我之宗堂。
彭德怀!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摘自《帅府家风》)